行政职业能力权威讲义第三讲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5-07-24 14:53

第三节  定义判断

1什么是概念

逻辑学所说的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例如,“人”这个概念是指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能思维会说话的高级动物。

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语言(语词);概念的表达也需要借助语言(语词)。因此,概念与语言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概念是语言(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言(语词)则是概念的表现形式。

汉语中,有的词(语词)表示概念,有的词不表示概念。一般情况下,汉语的实词有实在意义,能表示概念。汉语的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用于表示概念,不充当句子成分。

有的词在不同的情况和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你干得漂亮!”这儿的“漂亮”指好、成功。“她长得真漂亮!”这儿的“漂亮”指美丽、貌美。有的时候,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阐释表达。如:“父亲”和“爸爸”指同一对象;“自来水笔”和“钢笔”指同一文具。

2怎样明确概念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求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所谓内涵,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书”的内涵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所谓外延,是指概念所包括的全部对象,例如“书”的外延包括教科书、工具书、知识书、科技书、文艺书等一切著作。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表现为:内涵的增加或者减少会引起外延的缩小或扩大。换句话说,一个概念,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二者成反比例关系。

简单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反映了事物的一般性和个别性的关系。概念不明确,会使语言(语句)表达产生混乱和毛病。

3概念的种类

(1)从概念的内涵方面一般可划分为:

①具体概念。所谓具体概念,是指反映具体人或事物的概念。例如,“新中国”、“北京”、“电视机”、“工人”、“农民”等。

②抽象概念。所谓抽象概念,是指反映事物的特性(特点)的概念。例如,“思想”、“道德”、“品质”、“电”、“二万”、“形容词”等。这一类概念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独立思维对象,因为它是从事物中分出来的特性。它们常常表现为语法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与中心词的关系。

(2)从概念的外延方面一般可划分为:

①单独概念。所谓单独概念,是指单独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一般只涉及一个特有的事物。例如,“茅盾”、“巴金”、“《子夜》”、“《家》”、“阿Q”等。这种单独概念在语法中表现为短语(词组),且这些短语(词组)一般有定型的结构方式。例如,“伟大的祖国”、“人民万岁”、“杯弓蛇影”等。

②普遍概念。所谓普遍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类别(类型)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涉及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成员”,即每一个“分子”。例如,“共青团员”,这个普遍概念,它可指“团员”这一类事物,可指一个姓王的男的共青团员,也可指一个姓汪的女的共青团员。

③集合概念。所谓集合概念,是指反映集体(群体)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一般涉及到这一类事物的整体。例如,“部队”,指的是许多军事人员的集合体,不指其中某一个战士或军官。

4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反映在概念中,就产生了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关系一般有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交■关系、从属关系、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

(1)同一关系,指的是几个概念的外延全部相合。例如:“中国瓷都”和“景德镇”,“土豆”和“马铃薯”等。

(2)并列关系,指的是在一个种概念下面的若干属概念之间关系。例如“船”是一个种概念,“木船”、“水泥船”、“铁壳船”等等则是“船”这个种概念下面的几个属概念,因为“木船”、“水泥船”、“铁壳船”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3)交■关系,指的是几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例如:“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4)从属关系,指的是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例如“师”和“军”,“中学”和“学校”,“苹果”和“水果”等。一般说,在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的,称为种概念;外延较小的,称为属概念。

(5)反对关系,也叫相对关系或对立关系,它指的是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相加又小于它们的种概念的外延。例如:“红”和“绿”两者的外延加起来又小于它们的种概念“颜色”的外延。因为颜色还有黑、黄、白、蓝、紫等。反义词也是指反对关系的概念。例如:“真”和“假”、“美”和“丑”、“善”和“恶”等。

(6)矛盾关系,指的是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相加等于它们的种概念的外延。例如:“红”和“非红”,两者是互相排斥的,它们的外延相加等于它们的种概念“颜色”的外延。“非红”对红,它否定了“红”,但它也没有确定哪一种颜色,仅仅只是泛指其他的颜色。

以上所介绍的六种概念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交■关系和从属关系,因为这三种关系或者是外延全部重合,或者是外延部分重合。另一类为不相容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因为这三种关系外延互相排斥。

一般把“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又统称为“可比较概念”,因为这些概念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另外,有些概念是不可比较的。如:“白菜”和“原子弹”,它们各自所指的范围相隔很远,难以进行比较,因此统称为“不可比较的概念”。

5概念的一般逻辑方法

一般,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下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

(1)下定义。

一般,通过给概念下定义,可以清楚地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的内涵。所以,下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主要的逻辑方法。

例1.广告是一种宣传方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

例2.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叫做广告。

例1的表达方式是“S就是P”,例2的表达方式是“P叫做S”。S表达被定义概念,P表达定义概念。下定义一定要能反映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否则定义就不准确。当然,客观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类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下定义也要相应不断发展变化,才能达到正确。

下定义一般要遵守三个原则:

第一,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等。

第二,定义不应当有同语反复,即定义概念必须能够直接说明被定义概念,不能用被定义概念或依靠被定义概念。

第三,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

例如:

①工人小说是以产业工人为题材的小说。

②电视文学是以电视文学为特点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

③光波不是光线。

例①定义概念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以产业工人为题材的小说只是工人小说的一部分。例②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没有揭示电视文学(被定义概念)的内涵。例③为否定形式,不能够揭示被定义概念。

(2)划分。

划分指的是一个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适用范围有多大,也可以说是把外延较大的种概念分成若干外延较小的属概念的方法。

划分一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一次划分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种概念一次划分成若干个属概念。例如:

小说从篇幅容量上看,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第二种,二分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种概念分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例如:

①人类有史以来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两种。

②汉语词语从语法上划分,有实词和虚词两类。

第三种,多次划分法。这是一种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划分。它是把划分以后的属概念作为种概念再进行划分。例如:

汉语的词语有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中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3)限制。

限制指的是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大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

规律→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4)概括。

概括指的是减少概念内涵、扩大概念外延而使外延较小的属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建设规律→规律

6什么是判断

判断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某种性质或关系所作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论断。判断一般有三个特点:

(1)每一个判断一般包含两个以上的概念。

(2)每一个判断都反映了概念互相之间的关系。

(3)每一个判断表现了对某一个事物的一种特点(一种性质)的肯定或者否定。

判断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断定。一般说,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是真实的判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是虚假的判断。例如: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②月亮是太阳的卫星。

例①是真实的判断,因为它符合客观事实。例②是虚假的判断,因为它不符合客观事实。

一般说,句子是判断的语言表现形式,判断则是句子的思想内容。当然,语言中有些句子不表示判断。

7判断的结构

判断由概念构成,一般包括主项、谓项、联项。例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这里,“儿童”、“祖国的花朵”是概念。一般说,在判断中反映对象的概念叫主项(如例句中的“儿童”),用字母S代替;反映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属性概念叫谓项(如例句上的“祖国的花朵”),用字母P代替;用来联结主项和谓项两个概念的词就叫联项(如例句中的“是”)。

联项一般由“是”或“不是”来表示。语言中,有的句子如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有时没写出联项“是”或“不是”,但从判断上仍能看出是肯定判断还是否定判断,一般可改为“S是P”的形式。

例如:①中国首都北京。可改为“S是P”形式:中国首都是北京。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