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卷(4):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测试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5-07-16 00:12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1. 就权利本身来看,它(   )脱离义务而存在。
A. 可以
B. 应该
C. 必须
D. 不可能

2. 我国法律规定,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包括有(   )。
A. 未满十八岁的人
B.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C. 被逮捕的人犯
D.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3. 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   )的代表所组成,具有极广泛的民主性,便于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便于联系群众和接受群众监督。
A. 直接选举
B. 间接选举
C. 直接或间接选举
D. 选举或指定


4.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
B. 人民代表大会制
C. 民主集中制
D. 政治协商制度

5.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另一方面表现为(   )。
A. 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自由
B. 公民平等地承担和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C. 国家机关适用法律时对公民一律平等
D. 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自由,也平等地承担和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6. 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
A.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B. 监察部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 人民检察院

7. 依照现行选举法的规定,选举或者代表联名推荐代表候选人的联名人数应为(   )。
A. 3人
B. 7人
C. 10人
D. 15人

8. 许可证一经(   ),即获得法律效力。
A. 公证机关公证
B. 行政机关批准
C. 申请人申请
D. 行政机关颁发


9. 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包括(   )。
A. 政治监督
B. 法律监督
C. 对行政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
D. 市场监督

10. 行政处罚只能(   )。
A. 对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人实施
B. 由公安机关执行
C. 处罚公务员或公民个人,而不能处罚单位或组织
D. 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个人或组织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

11.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   )。
A. 国家机关
B. 国家权力机关
C. 国家行政机关
D. 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规定:“本决定公布后审判上述案件,适用本决定。”该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是(   )。
A. 从旧原则
B. 从旧兼从轻原则
C. 从新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13.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
A.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 可以免除处罚
C.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4. (   )是一种最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
A. 著作权
B. 专利权
C. 财产所有权
D. 发现权

15. 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物的(   )。
A. 直接占有和支配
B. 间接占有和支配
C. 直接占有,间接支配
D. 间接占有,直接支配

16. 下列哪些案件不能适用特别程序(   )。
A. 选民资格案件
B. 宣告公民失踪或宣告公民死亡案件
C.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D. 两人以上对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有争议的案件

17. 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应该做到朴实而简明、(   )、周全而完整。
A. 准确而规范
B. 简短而客观
C. 真实而不夸张
D. 确切而客观

18. 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其制发必须是(   )。
A. 法律部门、
B. 上级机关
C. 部门领导
D. 法定作者

19. 为了维护正常的领导关系,具有隶属关系或业务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应基本采取(   )。
A. 逐级行文
B. 多级行文
C. 越级行文
D. 直接行文

20. 在公告的总体结构中,没有的一部分是(   )。
A. 标题
B. 正文
C. 主送单位
D. 成文时间


21. 发文处理程序具有很强的确定性与不可逆性,以下各阶段的先后排序应为:(   )。
A. 会商→核稿→注发→发出
B. 核稿→用印→缮印→发出
C. 核稿→会商→用印→缮印
D. 拟稿→注发→签发→发出

22. 注办的作用说到底是为了(   )。
A. 备忘待查
B. 检查监督
C. 避免延误
D. 方便工作

23. 以下活动,不属于注发流动的是:(   )。
A. 解决图表与正文,注码与注文的衔接和页码编排问题
B. 向催办部门或人员销办
C. 赋予发文字号
D. 明确公文制作方式与发送方式

24. 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   )。
A. 会商
B. 审核
C. 注发
D. 签发

25.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A. 一般方法
B. 经验材料
C. 理论结论
D. 具体方法

26.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A. 唯心主义
B. 二元论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7.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C.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8.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形式和状态
B. 源泉和动力
C. 方向和途径
D. 内因和外因

29. 在自然界中,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0.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
A. 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观出来
B. 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 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 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31.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32. 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   )。
A. 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 认识论中的唯心论
C. 认识论中的可知论
D.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3.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 科学的实践观

3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35.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
A. 唯物论
B. 辩证论
C. 二元论
D. 诡辩论

36.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
A. 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 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 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 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