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_____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_____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道分水岭,_____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主体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_____,我们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
A.不是 而是 不但 而且 于是 B.不是 而是 既 也 于是
C.是 还是 不但 而且 因此 D.是 还是 虽然 也 因此
【例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考试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考试依据《教学大纲》无疑是正确的。_____,考试与教学又有所不同。教学是使学生从不知_____知之较少到知_____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考试则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大纲》规定如何教学,《考试说明》则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
A.当然 但是 和 和 不过 B.因此 但是 或 或 而
C.因此 因此 或 或 不过 D.当然 因此 和 和 而
【例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让走私活动继续泛滥下去,_____会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_____还会搞垮我们的经济,搞垮我们的政权,搞垮我们的党。因此,打击走私犯罪活动_____是一场重大的经济斗争,_____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A.如果 不仅 而且 既 也 B.只有 才 才 既 也
C.如果 不仅 而且 不 而 D.只有 才 才 不 而
【解析】C。前两条线上所填的应是相互搭配的一组关联词语。应填表示选择关系的“是……还是……”。
联系下文,选“是”,就是传统教育、应试教育,选“还是”,就是现代教育、素质教育;这样就与下文的“分水岭”分界线呼应起来了。如填表示转折关系的“不是……而是……”,孤零零地看这两个分句,是能讲通的,但一联系下文的“分水岭”“分界线”,就知道讲不通了:既然已经肯定学生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那就根本不存在“分水岭”“分界线”的同题了,而下文又明明有“分水岭”“分界线”的说法。所以,不能填“不是……而是……”,第三、四两条线所填的应是相互搭配的一组关联词语。虽然填表示并列关系的“既……也……”也能讲通,但不如填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好。递进复句强调的是“而且”后的分句,这一分句中有“素质教育”,而全段最后也强调“素质教育”,选“不但……而且……”,上下文内容呼应紧凑。此外,前两条线选填“是……还是……”,也就决定了不能选填“既……也……”了。三、四两个分句不含转折关系,不能填“虽然”,“虽然……也……”也不搭配。最后一条线,前后的两个分句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填“因此”正好能体现这种因果关系,“于是”是表承接的,填在此处不恰当。
【解析】B。本段有四个句号,表明有四句话。第一句中的两个分句有因果关系,第一条横线处该填“因此”,第一句和后边三句在语意上有转折,第二条横线处该填“但是”,“和”表并列,“或”表选择。就某位学生来说,他若是“不知”,就不可能是“知之较少”,他若是“知之较少”,就不可能是“不知”,这就是“选择”的意思。因此,第三条横线处该填“或”。第四条横线处应填“或”的道理同此。第三句话,最后一条线的前边是讲“教学”如何,后边是讲“考试”如何,两者是并列关系,应填能表示并列关系的“而”,不能填表示转折关系的“不过”。
【解析】A。第一个分句所说的情况只是一种假设,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应填能表假设的词语“如果”,与这个“如果”相呼应的词语“那么”应该在第二条横线前,文中已省略了。第二条横线后的分句与第三条横线后的分句有递进关系,这两条线上应填表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让走私活动继续泛滥下去”不是我们希望的,因此,前三个横线处不能依次填“只有”“才”“才”。根据上文三个“搞垮”句,可知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既与经济有关,又与政治有关,所以,后两个横线上应分别填上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既”“也”。如填“不”“而”,就否定打击走私犯罪活动与经济有关,这是不合文意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