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申论考前押题:人文素质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6-11-20 01:02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

    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一、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后面给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4.考生可以在本试卷页的空白位置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一律无效!

    二、 给定资料

    一、大学语文的困境根存于人文教育的困境

    目前,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的话题很热,引发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讨论。讨论大学语文理当跳出大学语文之外看大学语文现在的困境。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一位专家表示,“大学语文”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处在边缘状态,极不平衡。有一些高校院系压缩、停开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许多高校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但本国语文教育却可有可无。

    近年来,我国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实际,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需要,这是非常实际的。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政治课,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技能性的应用性的课,为迎合市场的需要,急功近利,关心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工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日益渗入学生的深层意识。在许多高校,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直接有助于找工作,一些大学生就选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而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却无人问津。这种既非实用性又非盈利性,也非生产性的人文学科与技术教育相比,处于较弱位置。更有甚者,技术性的工具理性原则使得很多学生放弃了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陶冶,导致他们思想境界低下,审美能力弱化,心理脆弱,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缺乏适应各种竞争的自信和创造力。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 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而它处于边缘化的困境使得人文教育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患。人文教育已陷入困境。

    在中国大陆教育界,一批有识之士也指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最近提出:“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陷入了困境,这是不争的事实。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趋势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设课越来越少;学生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茫然无知。这一教育文化现象是世界性的。

    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质乃人文教育。近些年来,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去质疑中文系的中文专业教育,但没人质疑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问题,事实上,如果从人文的高度来审视,中文系的中文专业教育其实也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人文危机。关于这点,我们可以拿小说《手机》里的主人公严守一来说明问题,作为电视节目《有一说一》的主持人,严守一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可谓不强,其驾驭语言的功力不可谓不深,但作为一个靠“说话”吃饭的文化人,严守一却从来不曾领悟到语言的家园性和神圣性,在他的“奶奶”去世之前,严守一从来没有对他日日操持与把玩的语言产生过什么深情厚意,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把语言真正当回事,相反,在他的森然玩弄下,语言连同逗留其中的万物一起破碎了,而同时破碎的,还有严守一自己。可以说,严守一在本质上已经接近一个“虚无主义”者,不管他自己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对语言的毫无深情恰恰深刻揭示了他不把整个世界当回事的“虚无主义”态度,世界在严守一这里得不到任何深情性的承诺,对他而言,活着就是人进行自我消费和彼此消费以及消费它者的过程。而据我个人的观察,高校中文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都和严守一一样,在他们那里,语言只是物质性的工具,是谋生的手段,是改善生存的装备,是文化消费品,是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精神装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绝对是中文系专业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败。同样,如果仅仅把大学语文同计算机应用和大学英语等课程等同起来,那么即使大学语文课的课时再多,考试再严格,其结果可能也只是有助于培养一些像严守一那样的缺乏人文情怀的语言高手,而这样的大学语文也必然是失败的大学语文。

    有不少学者指出,无边的消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正成为吞噬当代青少年心灵的两大观念性病毒,在时下的流行文化中,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对存在真相的探察,个人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个人的人格操守与道德关怀等等这些本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怀正不断遭受随意的放逐,社会大众对人文精神的普遍漠然几乎成为我们时代独有的风尚。最为凶险的是,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漠然最终导致其对人文教育的漠然,这正使得人文教育逐渐成为当代教育格局中的“弱势族群”甚或“沙漠地带”,进而使得我们整个教育生态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态。都说教育是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然而人文教育的不断“弱化”与“沙化”已经让我们的下一代以及下下代处于一种“莫知人文精神为何物”的历史边缘。

    2003年秋季学期,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宁先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其他四位一流教授一起走进北师大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堂,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高等语文》教学尝试,由于教材的新颖适宜和名家名师的带动,此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得到了较为肯定的答复,然而尽管如此,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的时尚”的当下,北师大还很难有决心和力量年年精心组织这门课,好让其质量永不下降。这说明,在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人文教育的整体语境尚未形成之时,在偏重理工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教育理念尚未得到有效矫正之时,光靠有限的教材革新与一时的名师坐堂是不可能解决长远问题的,一方面,大学语文教材的革新也不可能毫无边界,否则就会失去其语文性和人文性,进而变得唯学生趣味是从,另一方面,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都是名家名师则更不现实,任何一位教师都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而非生来即大家名师,换句话说,教学工作者试图单方面地吸引学生毕竟还是十分局限的,因此问题的瓶颈所在,乃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广大学生能否萌生亲近语文的审美情怀。

    三、申论要求

    (一) 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答案要点

    材料反映的问题非常严峻:人文意识与人文情怀的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以及物质至上论的历史性合谋已经使得人们对精神的需求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贬黜。

    (二) 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例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行性。(30分)

    答案要点

    我们必须认清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质乃人文教育这一重大问题,必须从一开始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而引领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不然的话,大学语文的教学再充分,最多也只是在非中文系专业学生那里部分地实施类似中文系专业的教学而已,其中的误区照样无法避免。

    (三) 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答案要点

    如何培养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教育,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级教育,它的对象都是人。而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地进入接受教育状态。有些知识,是人一出生就要学习的,慢慢地成了人自身的东西,比如有关生活的知识,如何照料自己,如何学习表达,等等;有些知识,是人所不具备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比如数理化、历史、地理等等;也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过教育被唤起,这就是人文精神,也涉及到人文学科的教育。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