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1.发展阶段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
(2)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 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3)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在1948年开始发行的《经济学》至今已出第16版,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
2.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2)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需求带动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这点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此模型在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权衡,故为将失业率降至最低,可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例题: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一般会导致( )。
A.失业率上升 B.失业率保持稳定不变
C.失业率下降 D.失业率波动不定
【解析】经济学中有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和拉佛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关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曲线。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资料作出了一条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替换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故选C。
3.拉佛曲线
拉佛曲线是一条关于税率和税收收入的抛物线。当税率为零是,税收量也为零,税率比较高,税收收入比较多,但是当税率一味地提高,这个曲线就掉头向下,税收的税率提高到百分之百时,税收收入又降回到零。
一般情况下,提高税率会导致税赋增加,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家积极性降低,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往往失业率较低。但这也有例外情况,如美国二十世纪20年代末的“滞胀”,出现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
例题:
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高税率通常将( )。
A.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B.抑制投资,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
C.刺激消费
D.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
【解析】根据经济学原理,提高税收将使投资的收益率降低,从而达到抑制投资的目的,而投资减少,则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故选B。
4.需求
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薄利多销”,“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所以,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指丰收了,粮价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了,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由于丰收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受损失。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有三种情况:第一,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水平的总供给曲线称为“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价格水平不变;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而价格水平也不变,即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只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动。第二,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这种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也上升,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也会下降,即总需求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第三,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由于资源已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所以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价格水平上升,而国民收入不会变动,同样,总需求的减少也会使价格水平下降,而国民收入不会变动,即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而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
例题:
下列有关需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最大的是消费者的偏好
B.奢侈品的需求较富有弹性,而低档商品的需求较缺乏弹性
C.替代商品的价格越高,数量越少,消费者对本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
D.互补商品的价格越高,数量越少,消费者购买本商品的数量就越少
【解析】消费者的偏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需求量,但并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A项说法过于绝对。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该物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根据经验,我们可以说出某些物品的需求弹性的一般规律——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有相似替代品的物品往往富有弹性。据此,B、C、D正确。故选A。
5.边际效应
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他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例题:
在农业部门中所存在的“肥田出瘪稻”现象体现的是经济学中的( )。
A.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B.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C.规模报酬递减 D.机会成本原理
【解析】“肥田出瘪稻”体现的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即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