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论的概念
“申论”一词,语出孔子的“申而论之”。“申”字有“说明”、“申述”之意,如“三令五申”、“重申前令”、“申明立潮等,都取此意。这是“申”字的基本义项,也是其常用义。而“申论”一词,除了“说明”、“申述”之外,还要进行“论说”、“论述”和“论证”,亦即对事件、材料、问题、现象、事理等进行分析和说明。在“申论”试卷中,是要求考生就所给定的背景材料,通过仔细阅读和系统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展开有理有力有节的论述,从而论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是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是国家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公务员考试所做的一种尝试。这种考试是根据目前机关工作的需要,对考生阅读能力、文字水平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公务人员更需要具备搜集、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常情况下的写作考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真实地体现出考生的实际能力。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有一种八股文考试形式,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称之为“策论”。申论与策论和传统的作文有些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说,它比一般作文难度要大一些。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测评要素,涵盖了作文和策论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申论考试主要测查应试者写作水平,但与传统的作文有所不同。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展开议论,侧重考查应试者的语言文字能力。考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爱好去立论选材,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发表议论。因此,作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试者的写作水平,而无法全面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申论考试则不同,它不仅仅对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进行考查,而更侧重考查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
申论的载体是文字,在应试者反复阅读试卷上所给定的约1500字的文字材料和提出的有关问题后,应试者应该仔细分析,然后根据涉及的主要线索、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与传统的作文相比,申论考试要求应试者摒弃套话、空话,而要立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因此更能让应试者发挥自己的优势。
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第一次把申论列为考试内容。当年公务员考试的笔试部分由《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三部分构成。其中的申论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因此也更为广大应试者所关注。2001、2002、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仍然出现。2002年公务员考试分为A、B两大类,B类不参加申论考试,而大多数考生都需要参加A类的申论考试,而且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根据人事部对今后公务员考录工作的安排,申论将继续作为今后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固定内容。
二、申论考试的性质与特点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作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有所认识和有所思考,并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背景材料,让考生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测查考生处理公务员日常事务的潜能。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由于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也不相同,所以申论考试中让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大都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申论考试的试题,没有倾向性,适合于各类考生。公务员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考试的命题思路,即所给的背景材料虽然涉及面很广,但绝对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可行性。
申论考试的基本特点有:
1内容涉及广泛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选拔国家公务员主要途径的录用考试,就更加注重国家公务员的实际能力。为反映这一现实要求,其测试内容一般都侧重于考查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出于考查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申论》所给定资料的范围极其广泛,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的诸多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再想像从前那样事先押题,对题目有充分的准备就很难了。因此,事先对考试的具体形式、内容结构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说明的是,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一般都应当已经有定论,主要立足于考查考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只要分析判断无误,就不会得很低的分数。同样,要想得到很高的分数难度也不校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给定的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让考生以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判断和分析,并做出结论。这恰恰最能考查出考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作为很严格的一种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试题一般不会出现偏差。其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表述标准明确,不论涉及哪方面的内容和观点基本上都无争议,让每个应试者均有话可说。因此,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争议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不会考,考生在复习时没必要去涉及过多。
2形式灵活多样
与传统作文相比,申论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申论由概括内容部分、提出对策部分、论述问题部分组成。就文体而言,概括内容部分既可能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还可能是公文写作中的应用文写作。提出对策部分,主要是应用文写作。论述问题部分是议论文写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
3考查目的明确
虽然,申论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形式也灵活多样,但其考查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申论主要考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体现在题目中主要是分析、概括两个方面,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论述,这主要是考查应试者的思辨能力。在应考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抓住主要问题,认清事情的本质和规律,考虑特定的条件、环境,结合社会实际,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力争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切忌提出一些理想化、抽象化、超越现实的对策。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应考时不要把申论要求的三个部分割裂开来,而应当统筹兼顾,前后衔接。概括内容的过程既是熟悉文字资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对策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思辨的过程。三部分应协调统一,相互配合且彼此照应。
三、申论考试的内容与结构设计
申论考试的内容、考试方法和测评要素都体现了人才考核的基本设计基础和设计思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考生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素质及能力要素。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测试。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考试,无论如何不可能
与日常工作等同。在考场上,不可能从召开调查会开始着手调查研究,也不可能把大量原始信息一股脑儿摆在考生面前令其筛眩所以申论考试所面对的背景材料,是经过初步加工的。但反映的问题需要考生进行分析、概括。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背景资料,一般都社会性、现实性较强,对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科技、文化问题均有所涉及。因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关心,应当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对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也应有所了解,否则很难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申论试卷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注意事项部分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材料部分
给出约1500字的材料,内容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现象的诸多方面。
3.申论要求部分
(1)用一定的篇幅(大约150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一定的篇幅(大约350字),提出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解决对策。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所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用一定的篇幅(大约1200字),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要求部分近几年每年的具体情况略有不同,但大致是相同的。
四、申论考试的测评要素
从申论考试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申论考试的全过程中,阅读材料、概括内容、提出对策、进行论述四个环节分别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与行政机关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对合格公务员的能力素质的要求相一致的。
(1)公务员应有综合能力和全局观念,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问题,善于把多种事物、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2)公务员应能够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剖析能力。在通过对大量的文字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小事情着手,洞察到大问题,从而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作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具有操作性的措施。
(3)申论考试注重测查考生平时掌握的信息量的多少,包括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关注程度等。
(4)申论考试形式灵活,能有效地测查应试者的语言文字能力,要求考生灵活掌握,分析、论证要透彻、全面、清晰,文字简洁,语言流畅。
五、申论考试的发展趋势
1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一致强调的话题,公务员考试命题也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2出题思路更加灵活。前些年的考题难度相对要低,一般都是直接考作文,考查内容单一化。从2000年开始,作文考试的传统题型逐渐被淘汰,考生很难直接答题,而需要结合背景资料作出判断和归纳。
3考查的知识面在逐步拓宽。因此,应试者在复习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广泛地涉猎相关知识,从而做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