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剧,我国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越激烈。与此同时,公务员这一职业因为其较高的社会地位、不菲的工资收入、稳定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随之而来的便是公务员考试的水涨船高。在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录取公务员的考试中,40多万考生中只有8000余人能够过关斩将,捧得公务员的饭碗,平均录取率接近42:1,而有些热门部委的录取率甚至达到了1200:1。在如此残酷的竞争中如何才能险中求胜,抢的先机呢?这其中大有学问可做。
现行的公务员的考试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是申论考试。对于申论考试,大多数人则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定势,认为因为写作能力短时间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花时间认真地复习准备申论考试是没有必要的。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区,现在的申论考试已经不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申论考试了,它并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而是基于材料的案例分析,首先考察的概括分析能力,其次才是写作能力。换句话说,申论试题本质上是一个大的材料分析题,而不是纯粹的作文题。申论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用材料说话”。根据阅卷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把三成熟的材料通过消化到八成熟或九成熟,那么一切都是空话,因为第一题和第二题的答案往往都来自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而不是自由发挥。同时,对策的提出也需要根据问题来回答。所以,要用解“行测题”的眼光来看待申论考试,而不是从单纯写作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就是申论之“道”。从这个角度说,申论考试的突破的确有许多技巧可循。例如申论考试的难点和重点就是提出对策建议的部分,这部分的内容并非无章可寻,根据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和现实的工作经验,我们华图概括出了万能“十条”。这是迅速提高申论考试的关键技巧,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制胜法宝。类似的经验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会在华图的辅导班里进一步讲解。
当然,再高超的剑法对于一个毫无武功底子的人来说则是一无是处的。尽管申论考试可以通过使用“万能”的模式和技巧获得突破,但是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基本的写作能力和对当前林林总总的热点问题的理论积累。这两个内容是任何辅导班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帮你提高的。
首先,基本的写作能力是申论考试成功的基础。
试想如果你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了其中的重要内容,找到了主要的问题,也大致可以分析出主要的对策建议,但是你表达不出来,或者是用一些非常幼稚的大白话把它表达出来,这势必会严重影响你的得分。在历年的阅卷过程中,因为表达不准确而严重影响成绩的考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其次,对热点问题的理论积累是申论考试的另一个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在华图的辅导班上,我可以把提出对策建议的“万能十条”告诉大家,也可以把申论行文的常用句式发给大家,更可以把写作部分的万能框架奉献给大家,但是这些东西统统都只是框架类的东西,是“死”的东西。要想取得申论考试的高分,必须要给你的框架填充上“血肉”,让你的答题“活”起来。例如,万能十条当中,有一条是“设立专门机构,形成工作协调机制。”那么,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部门,我们需要设立不同的机构,而不能一概而论。根据阅卷的要求,笼统回答,不作具体阐述,即使沾边也是不得分的。可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必须贯穿于申论答题之中。那么,这些“血肉”怎么来?除了你对热点问题的理论积累,别无它法。
针对于此,尽管2007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有半年的时间,但是对于那些怀揣公务员梦想的同学务必需要利用暑假的时间做一些提前的准备。
一、选对资料,培养语感。
利用暑假的时间充分的培养申论考试的答题语感是非常必要的。申论答题的文体风格实际上公文的风格是一致的,但比一般的公文要活泼一些,《半月谈》是一个不错的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资料,其中的“半月评论”的文体风格非常值得借鉴。另外,《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党代会文件也是重要的复习资料,《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等文件都需要找来读一读,这些文件都是经过多次推敲的,其语言非常精炼而准确。当然,要想在语言上真正有所突破,简单的浏览是不够的,需要花费时间和气力。如果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两到三篇人民日报社论或半月评论,效果是非常好的。
二、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要充分利用暑假时间,通过各种媒体,尽可能多的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其基本的社会背景、理论背景和发展现状。当前主要的热点问题主要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自主创新等。按照我的理解,这些问题都围绕科学发展观而展开,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世纪的最大的理论成果和理论创新之一。科学发展观包括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和社会维度。经济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等问题,文化维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产业等问题,社会维度的和谐社会等问题都是2007年申论考试的重点方向。在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不但要关注其理论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关注这些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其问题的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对策,这些内容很可能在考试中发挥巨大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