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为例,讲述了申论考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解题技巧:
申论考试“抽象概括”解题技巧
申论考试“概述内容”的注意事项
申论“提出对策”答题重点
申论考试“抽象概括”解题技巧
观点、思路、影响、原因等等的解题步骤及表述的基本形式
第一步 概括各层次的含义
第二步 分类归纳
所谓分类归纳就是按照题目需要,同项合并、异项分类,对材料的各个层次进行合并整理。例如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第二题要求“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第三题的第一小问要求概括材料中反映的两种不同思路。同一个材料,因为要求概括的内容不同,分类归纳出的层次、内容也就截然不同。
第三步 考虑字数,具体成文
第一句话:综述题目中要求概括的问题观点、思路、影响、原因等等内容。
综述的句子的详略要视具体情况来定,问题较为复杂就用一个长句完整表述,一个短句能表达得彻底的,一定要简洁明了。当然字数的安排也要视考生的文字表述来定。这些因素都是非常灵活机动的。
例如:互联网是20世纪后半期新科技革命的产物。它的出现和迅速扩展带来了人类信息传播领域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深深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精神层面。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具有两重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它是把双刃剑。
第二句话:分述观点、思路、影响、原因等等内容。
例如: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有助于我国经济、教育、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性、交往行为的虚拟性等特征,网络安全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挑战。
以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为例,概括出材料中关于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第一步 概括各层含义
1、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国于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正式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其后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2.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扶贫工作初见成效,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摆脱贫困。
3.陕西是扶贫重点省分,2001~2003年扶贫工作成效显著。陕西省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为目标,整村推进,全面抓好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提高扶贫地区人均占有粮食产量和人均纯收入,帮助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8506224
4.农民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平等地位和自主权。农民缺乏生产自主权,政府经常强制农民种植指令性作物;农民没有休耕的自主权;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向破产和衰落。
5.农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乡镇体制的重构。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普遍实行免费式义务教育。
6.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大多数贫困乡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卫生室。
7.除了政府动用资源进行扶贫外,国家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8.农民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一些基层领导为维护自身权益,侵犯农民的权利。
9.一位外国学者在谈到中国农民权利问题的时候,曾回顾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以此说明解决中国农民权利问题任重而道远。
10.我国农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广大农民工,为务工地城市做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这些农民工所创造的价值也带回家乡,给家乡的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支撑。
11.农民工推动了务工地的经济发展,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这减缓了政府的压力。所以应给予农民工合法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12.一位学者认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贸易,都是农民工完成的,许多犯罪活动也是农民工干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13.审计署进行扶贫资金审计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不执行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账目不清等问题。
第二步分类归纳
第一层(1)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国于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正式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第二层(2—9、13)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三层(10、11、12)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第三步考虑字数,具体成文
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解决农民问题,缩减城乡差距,目前存在两种不同思路:第一,以国家扶持为主,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申论考试“概述内容”的注意事项
1.概括内容要点要全面
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一般要求对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的各个要点都要进行概括,尤其注意不能丢掉对反对意见的概括(除非只要求你概括赞成方面的内容)。申论考试对这一点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在评分上也有明确要求。
2.要对表达相同内容的材料进行合并
申论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反映共同的内容,或者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要能进行合并,做到不重复概括。
3.语言简练、字迹工整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会有字数的限制和要求,这本身就要求考生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所以在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上必须简练。同时,字迹工整与卷面的整洁对于评卷人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所以考生也一定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申论“提出对策”答题重点
(一)必须具有针对性
所谓对策的针对性,是指考生提出的对策必须是依据材料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且提出的方案表述一定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二)必须具有可行性
所谓对策的可行性是指提出的对策必须是可操作的。因为制定方案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出来却无法操作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义。下面对可行性作一具体分析:
第一、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解决、落实你提出的对策。
第二、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方法。
第三、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不要模糊不清、脱离实际,如果你在提出对策时忽略主观、客观条件对它的影响和制约,方案极易失去可行性
第四、择优选择。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案,要选择效果最好的;一些方案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要选择最为可行、成本最低的。
(三)必须合情、合理、合法
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的主旨是明确的,是非标准也一定非常清楚,或者经过分析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考生制定的对策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出现存在争议或尚未有定论的材料,就更需要注意这一点。
(四)符合“虚拟身份”
申论考试经常会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虚拟身份”来提出对策,这时,考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明确你是站在哪个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位置上来进行决策的,然后才有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否则面面具到,反解决不好问题,也不符合考试要求。
如2000年申论考试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工作室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这就是说,你只能作为省政府一般工作人员,而不是具有独立解决问题权力的决策人员,你所提出的方案,是供省政府领导机关或职能部门在决策时参考的。在考生答卷中,有些考生却以省政府领导机关的口吻兴师问罪、下达命令,有的则是替法院代为审理案件,发生这种情况就是对解决定位不清所致。
2001年申论考试要求考生为自己设定的“某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应答。这是给了考生“再虚拟”身份的自由,你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虚拟身份”来应答。比如,有的考生将自己假定成政府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将自己假定为药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定注意,千万不要“身份”定位很醒目,对策说的都是外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