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公考必看: 阅读资料的四大突破原则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8-08-21 00:00

  由于申论阅读理解能力与一般的阅读理解不同,需要较高的能力和超常的思维形式,所以,在阅读中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时间原则

  保证时间原则是指为了顺利完成作答要求,应试者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来保证阅读资料。这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限制:

  1.材料内容的丰富性

  材料的丰富性是指申论的给出资料过于庞杂,尤其是近几年的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可能梳理清楚内容的主要脉络的。前几年给定的资料一般在两三千字左右,内容相对单一,主题比较鲜明,大多数的考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并且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主旨。但是在最近几年,无论是中央国家公务员的申论考试还是地方上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给定的资料字数都是逐年增多,最多可达8 000多字,所包含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话题,而是多个话题,这给阅读带来了材料内容理解上的障碍。

  2.材料形式的无序性

  日常接触到的文章都是相对完整有明确内容的文字,最关键的一点是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之前或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多数人的阅读需求,按一定的写作规律来写作,所以理解一般的文章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申论资料则不同,命题者给出的材料多是从不同文章上截取的材料,并且给出的资料虽有顺序标号,但根本不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性。如果不认真细致的阅读就很难把握资料的主题。

  以上两个限制因素,要求考生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来保证阅读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就是如何分配阅读材料的时间。通常认为,阅读的时间应该不少于40分钟,过多的延长阅读时间不利于后面的答题,过多的缩短阅读时间可能造成理解上的片面。具体到每年的试题而言,由于涉及的内容不同,也可以由此进行适当的调整,考生应当根据所给资料的多少来确定阅读的时间,在没有弄清楚资料的意思之前,不要轻易作答,否则就很有可能导致因理解偏差而带来的离题的后果。

  二、整体原则

  由于实际命题的限制,申论阅读虽说考的是理解、分析、评价能力,具有极大的综合性,但由于申论控制评分误差的需要,命题基本上没有超出理解分析的范围,定位仍在一个“懂”字上,因此,训练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就成为申论阅读训练的目标。而要提高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基本途径之一便是“整体阅读”。

  读一篇文章,应首先全面概括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做完微观的局部分析后,再回到整体上来。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整体把握、理解了文章。因为有了第一步的整体感知,就可以大大地缩短阅读时间,考生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也就更了然。

  任何一道申论试题应该说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说,任何一道有针对性的测试题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因为,任何具体的题目都是从整体中派生的,不掌握整体,就无从解决具体。整体是“本”,具体是“末”。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写道:“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柄,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子清矣,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如果说“振本而末从”讲的是写作,强调了“整体构思”,那么“知一而万毕”则讲的是阅读,“一”就是整体,“万”就是具体,它强调了阅读分析的关键是“整体把握”。

  目前,考生阅读资料总的情况是“眼高手低”,表面一看就懂,实际一答就错。其原因多数在于不知、不会、不愿“整体阅读”,为节省时间,急于做题,结果事倍功半。

  读一篇文章,只有对整体内容含义有了认识,才算是读懂了。因此对于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考生来说,正确的阅读分析过程,应该是从整体到局部,从观其大意到寻章摘句;从不求甚解到咬文嚼字,从模糊认识到准确清晰地理解。

  以此为依据,考生在具体的阅读时,可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分解为三个步骤:整体感知→局部解析→整体把握。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

  1.整体感知

  快速通览全文,对文章内容求得一个概括的、全面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它也许并不清晰,但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2.局部解析

  在整体框架基础上,抓重点段落,由段到句,细读细想(对内容认真分析,加深理解,变模糊为清晰)。

  3.整体把握

  总结归纳文章内容,清晰完整把握中心,找出资料当中给自己感受最深、也是资料的核心观点,提炼文章主旨。(找出表现主旨的方法,由此及彼分析相同文体的资料的阅读方法和规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全面掌握了给定资料的内容,才会从不同的片段资料中提炼出材料的主旨,挖掘出真正的本质。因此,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否则,只能是一知半解,作答时就有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三、多角度原则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考生应当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试看下面一则材料: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

  ①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②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

  ③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

  比较一下,角度①和③显得太大,“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和“创新者的成果”议论起来容易流于空泛;角度①还显得缺乏新意,这类议论已经屡见不鲜了;角度②不仅小而集中,而且颇有新意。以材料作“引子”,围绕“探索会有失败”展开议论,重点是“感谢失败者”。能讲出“感谢”的道理并令人信服,无疑是对“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进,这比一般情况下“感谢胜利者”的意义要深刻得多了。这样比较一番,筛选一下,最佳写作角度也就不难确定了。

  如果从单一的层次去阅读文章,的确很单调、无味,读文章要从多角度来看。不管阅读任何一本书,或是任何一片文章,如果按照自己的思想总有一些地方不能理解,那就应该换一个角度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文章。

  四、筛选原则

  申论考试的材料庞大杂乱,特别是像最近几年中央国家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并不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信息都是有用的,这其中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因此我们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材料的信息进行筛选,否则很容易在阅读初始阶段就造成对文章理解的歪曲,接下来的答题造成“跑题”“离题”的后果。如2000年的中央申论考试材料,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噪音污染引发纠纷的信息,法院审判陷入困境的信息。对于这两个信息,有些考生就没有按整体性原则进行筛选,有的将这两个信息都列为主要问题,有的错误地将法院的司法审判列为主要问题,可想而知,这将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