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一次报道里,记者对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的一个劳务市场进行了拍摄。这是该镇最大的一个劳务市场,这一天恰好是周末,有许多企业到现场招聘,而这也吸引了不少求职者,但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记者发现一个以招普工为主的展位前却显得有些冷清。
“珠水流金缀日月,客囊万千下广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千上万外来民工南下广东的盛况已成往昔。2004年夏天,珠三角令人意外地出现了大面积用工短缺,深圳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秋声说,人不知道哪里去了,几乎每个台资厂都在缺工,普遍缺工在30%~40%左右,一些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订单也不敢接了。
2.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介绍,工资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2年来,农民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10年前就已达到600~1 000元,但现在还是这个水平,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目前,广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比江苏低160多元。珠三角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广州为510元,甚至低于山西、江西520元的标准;东莞为450元,深圳特区外最低工资扣除个人应承担的社会保险费后为388元;福建莆田和泉州的最低工资是350元,而不少企业,特别是“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常常以最低工资作为员工的底薪,加班也不按标准支付加班工资。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企业工资和农业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对打工收入的预期提高,对劳动条件、工资待遇更为敏感。
3.近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对广东东莞市劳务市场问题进行了采访,据当地两家知名度比较高,也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介绍说,以前像他们这种规模的企业如果要招聘的话,只要在厂门口贴一张招聘启事,很快就会吸引来大量的工人,但是现在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根本招不够人,他们要通过很多其他的方式,或者是主动跟内地的一些城市的劳动局要人。小企业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有一家小企业,也接到了定单,但是就是因为招不到人,所以这个定单不得不放弃。现在很多企业招聘启事上的用词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强调企业能给员工提供什么,有的企业说我可以每周或者每月定期给员工放电影,或者是给员工提供一些娱乐设施,有的企业甚至还说可以给员工提供夫妻房。
4.在对一些民工的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了目前打工者的心态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变化。一位打工者说,自己之所以出来打工,就是想找一份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趁着年轻的时候学一点技术最好了。单纯做劳力,五六百块钱一个月还要加班,一般加到11点多,一两点,也有时通宵干活。这种工作实际比在农村时还苦,而且更让这位打工者耿耿于怀的是,日复一日简单而机械的重复劳动、微薄的却又经常被拖欠的工资,这样的日子让他看不到希望。
有关专家认为,上世纪90年代形成民工潮的时候,绝大多数工人第一位的目的就是挣钱,因为他们的生存压力是很大的。而现在的这批工人,大部分都是在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希望对自己职业有一个长久发展的考虑。在职业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上也大大增强了。一位厂长说,现在他们厂里有的员工有时候会拿着法律书来跟他讨价还价,就是跟他讲条件,这方面的保障意识大大增强了。
5.据河北省农调队对千户农民家庭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外出务工农民最关注和最想解决的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是关注工资报酬及兑现。有外出务工意向的729户农户中,对此问题表示“最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有665户、占91.2%,其中“最关注”的占70.8%,“比较关注”的占20.1%。
二是关注法律保障和合法权益问题。对此问题表示“最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有652户、占89.4%,其中,“最关注”的占49.8%,“比较关注”的占39.6%。
三是关注就医和社会保障。对此问题表示“最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有613户、占84.0%,其中,“最关注”的占49.2%,“比较关注”的占34.8%。
四是关注签定劳动合同。对此问题表示“最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有587户、占80.5%,其中,“最关注”的占48.4%,“比较关注”的占32.1%。
另外,对于劳动环境、生活条件和子女教育问题,农民虽然也比较关注和想得到较好解决,但与上述四方面问题相比,显得不是太强烈。
6.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办理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民工潮”到“民工荒”,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7.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所谓的“民工荒”是个伪命题,“技工荒”才是事情的真相。在福建、广东等一些缺工严重的地区,当地的地方官员也极力坚持这样的观点:我们并不缺工,我们缺少的是技术工,普通劳工是供过于求。
据报道,广东的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同时并存。记者在福建沿海一些地方采访时,当地的官员也认为,缺工是结构性的,而且只是那些管理不规范、不善待民工的小企业。记者调查也发现,当地企业确实普遍存在技术工短缺的问题,招技术工远比招普通工难,同时,一些条件好,管理规范的企业还是“门庭若市”,吸引了大批的农民工,并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管理不规范、劳动条件差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而它们恰恰是最大的用工者。以其提供的低廉的劳动待遇,恶劣的劳动环境,根本无法留住有一定技能的熟练技工,即使有再多的技工,这些企业也无法吸引到他们。
8.中国经济尽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目前面临一个最大障碍就是缺熟练技术工人。与国际上制造业大国相比,中国工人的技术构成非常低,在一些制造业大国,高级工人占30%~35%,中级工人占50%,初级工人只占15%~20%。而在中国,高级工人只占5%,中级工人占30%~35%,初级工人所占比例竟然达到60%。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9.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介绍,用工不规范、劳工权益受侵犯也是产生用工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沿海打工的民工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儿:“打工五六年,每天加班到两点,年底只剩车费钱,买件衣服没了钱”。种种恶劣境遇和待遇,令民工们无法忍受,纷纷离去。
实际上,“民工荒”的背后,是中国民工长期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的结果。农民进城打工,不仅从事最肮脏,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而且领取最低廉的工资,甚至领不到工资,全国1亿民工已被拖欠工资高达1 000亿,一些民工不得不以种种极端方式来为自己讨薪水。
有人说,“民工荒”的出现,是对企业主无视民工权益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现“民工荒”,是一件好事,它促使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企业,不得不正视广大民工的合法权益。
10.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民工荒”的原因关键在于东南沿海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转变,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调整增长,企业只赚一点“人工钱”,也就是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实现低成本,以获得定单,赚取利润。而今,低工资难以为继,但企业利润空间狭小,无力提高工资,有的加工企业加工费已到底限,提高工资将出现亏损,而不提高工资又面临严重缺工,无法生产,从而陷入两难境地。面临缺工,企业一方面心急如焚,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的待遇,但作出提高工资的决策十分困难,这正是这种深层次矛盾的反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出现“民工荒”的沿海发达地区,实际上陷入了一个低技术的陷阱,这是目前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过分倚重廉价劳动力,而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少有作为,企业发展需要技工,需要工人,但大量的农民工却无法变成真正的工人,所以“技工荒”也就顺理成章,“技工荒”其实也是“民工荒”的另一面。
11.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研究员赵千钧认为,“民工荒”的问题看上去十分简单,但仔细分析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是社会历史的背景变化,经济发展,人文环境改变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但不能简单对待。从政府层面,地方层面,特别是企业制度层面应该引起反思,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引导,使“民工荒”这样一件表面上看来是一件“坏事”的事情,转化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制度建设,促进人文环境进步的契机和力量。
作答要求
1.根据上述资料,概括当前我国“民工荒”出现的各种原因并进行简要分析,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总字数400字左右。(30分)
2.请以“关于解决当前我国‘民工荒’问题的对策建议”为题,从给定资料中任选一个角度,向劳动或教育等上级有关部门提交一份调查报告。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顺畅,对策具体可行,避免抽象或空泛,总字数1 000字左右。(70分)
答卷评析
2005年云南省及省级直属单位招考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参考答卷及其评析
答好这份试卷,最关键的是,要明白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和反映的主要问题,领会考试的用意在哪里。材料揭示,“民工荒”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它是我国经济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劳动力市场被扭曲的状态,它并不表明我国的劳动就业形势出现转机,反而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存在的以低廉的人工成本去获取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这种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解决“民工荒”问题,需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明白了这个命题用意,要作答、写作就简单多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即这份材料的题材问题。该题材对发达地区的考生来说,应该是较熟悉的,但对劳动力密集的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来说,也许较陌生。因此,考生应抛开时间的束缚,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晓,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根据给定材料,用400字左右的篇幅准确全面,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地概括当前我国“民工荒”出现的各种原因并进行简要分析。
很明显,此题要求考生能紧密地结合材料,发现问题并找出其产生的各种原因,同时,对各种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理清“原因”与“问题”的逻辑联系。实际上,这道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试看以下答卷:
【答卷1】
“民工荒”的出现,并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单方面行为的结果,而是一种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造成的综合症。
从宏观上讲,首先是由于我国长期的粗放型经济所引发的。随着经济增长,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在宏观上造成生产力要素之一的劳动力资源紧缺。其次,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都受到歧视,人身权利与生存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到位,进城农民工的本身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从而降低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
从微观上讲,首先,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不高。这使农民工辛苦一年下来,扣除了应开支的生活费用外,工资所剩无几。由于我国许多工业制造企业的发展大都是建立在低成本的竞争基础上,许多企业只得通过压低劳动力成本才能生存。因此,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十年不变,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增长。其次,企业对农民工缺乏人文关怀。随着观念的变化,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体力负荷重的工作,大都不愿意干;反对平时加班加点,反对长期超负荷的干活。可有些企业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改善工作环境,加大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答卷2】
“民工荒”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如下:
(1)用人需求增加。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力的增长速度。
(2)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民工在省内或市内都能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沿海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东南沿海民工需求越来越大,而到沿海去的民工越来越少。
(3)工资水平低。许多企业每周68小时工作制,还有商场、酒楼等规定职工1个月只能休息2天,也有一些企业不支付加班费,或支付的加班费远低于平日上班的工资标准,工人除了吃住穿等开支外,每月就所剩无几了。
(4)技能性民工荒。中国当前人口数量大,劳动力总数多,但实际劳动能力相对较少,必须通过培训将理论上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并非所有人都能从事任何岗位的工作。
评析
答卷1是一份很规范、很合乎要求的标准答卷。题干要求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分条列点,清晰明确,轻重有别,巨细结合,既着眼具体眼前原因,又透射宏观原因。此份答案正是遵循这一构思来组织答案的,试卷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分为两大块,从我国经济模式和城乡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的事实入手,剖析“民工荒”现象;另一方面是从微观上找原因,从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不高和企业对农民工缺乏人文关怀来分析“民工荒”现象。综观整卷,层次分明、条理顺畅、全面精当,可谓优秀。
答卷2是一份不很成功的答卷。此卷虽然做到了分条列点,清晰明确,但不够全面、准确。答卷从用人需求增加、区域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低、技能性“民工荒”进行分析,其思路与角度是正确的,但缺乏相应语言的修饰,如第一个原因中,“东部沿海地区”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关系不明,据答卷所述,笔者欲表达的意思是“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伴随着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此一来,不免给人以东拼西凑的感觉。而且,答卷所列原因虽本身无误,但却未破肤入肌,仅停留于表象,没有通透深层,即没能将落脚点归到中国之国情、机制、体制上来。
2.按照第二题的要求,以“关于解决当前我国‘民工荒’问题的对策建议”为题,从给定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向劳动或教育等上级有关部门提交一份1 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请看以下答卷:
【答卷1】
合理组织农民工进城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引导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从而能保证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地发展。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避免“民工荒”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合理组织农民工进城,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配合,具体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软件硬件一齐抓。一要建立起系统的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素质。由于劳动输出人员的素质、阅历、文化水平等不尽相同,也就决定了他们择业的机会不同。因此,急需提高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二要建成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为劳务输出者搭设平台。劳务输出机构要及时掌握本地区输出人员的动向,并与用人单位沟通,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跟踪服务。同时,还要广泛搜集用工信息,拓展新的劳务合作空间,为劳务输出提供前瞻性、引导性市场信息。三要形成正确的用人机制,确保劳动务工人员自身权利。应严把用人单位和招聘录用关,输出前要对用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作详细的了解并进行诚信度评估,对符合条件的用工单位,要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以此确保劳务人员的切身利益。
(2)加强领导是关键。首先是要加强领导,合理调度;政府参与,社会支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构筑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富余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和合法利益保护的服务网络。各地政府可成立富余劳动力安置领导小组,按季度统计外出务工人员总数及要求去向,然后去招工单位考察,就劳务者的合法利益进行落实,并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其次是要源头着手,培训扶持。从源头着手,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和示范性培训,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素质和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应用为着手点,根据文化程度差异分档培训,重点培训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输出。
(3)工作要做细做实。一要正确引导,科学组织。党委、政府要成立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建立以劳动部门为龙头,有关单位、地区和驻外“窗口”,由在外工作老乡,以及聘请劳务信息员,搜集用工信息;劳务输出办公室根据劳务需要,综合分析,选定厂家,派人负责签订用工合同。输出中,对选送来的人员进行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等强化培训。对输出的劳务人员,要统一备案,建立劳务输出登记卡,并同用工单位签订有关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用工单位、输出单位和劳工三方的责任权利。输出后,在输出劳力比较集中的地方,选择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员,成立老乡互助组织,做到定期联系,互通情况,维护打工者的权益。二要优化服务,党委、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在承包土地流转经营、打工人员返乡就业等方面,给予引导、保护和支持,解除基层组织打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设立服务站,及时为务工人员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方便,重点是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处理劳资纠纷和工伤事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工荒”的出现,虽说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但也是由于社会中存在着不和谐因素而引发的,要解决它,只有加大和谐社会建设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的出现。
【答卷2】
破解“民工荒”
自2004年年初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不仅技工难招,就连普通工人也难招了,应该承认,“民工荒”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得当,“民工荒”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针对我省的具体情况,须采取以下措施,防范或破解“民工荒”。
(1)积极拓宽农民务工市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有“大市场、大发展”的意识,既要积极拓展省外劳务市场,又要大力发展省内劳务市场。立足本省的劳务经济是推进我省农村工业化的题中之意,农民在省内务工与全省工业化及农村经济“出路在工”的发展战略有着相互推动的密切关系,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劳务就业岗位,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劳务经济与工业化并进。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增强农村企业发展的功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园区经济实力;加速农村小城镇、中心镇建设,聚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使之成为产业聚集的中心,劳务经济区域中心。
(2)强化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把劳务输出服务网点进一步延伸到更多的乡镇,要建立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向农民发布劳务市场信息,使劳务信息能够通达全省每个乡镇。鼓励发展多种劳务输出组织形式。现阶段,政府部门组织、中介机构和亲朋好友介绍都是有效的组织形式,按照“强化政府组织形式、引导和规范中介机构组织形式、倡导亲朋好友组织形式”的要求,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优选参加任何一种组织形式的劳务输出,降低务工搜寻成本。
(3)推进品牌劳务建设。劳务品牌效应如同产品品牌一样,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尤为重要。要在全省各地实施劳务“一乡一品”工程建设,优选一批省级、市级品牌劳务,由各级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做强做大;选备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劳务,通过组织、引导、扶持,培育成品牌劳务。大力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品牌劳务,取信于劳务市场,提高知名度。
(4)改善省内务工环境。加强农民务工环境整治和检查专项工作,定期进行整治和检查。重点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在农民工集中地、工业园区,工伤和职业病风险程度比较高的建筑、矿山等行业实行强制劳动保护工伤保险;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来保障用工单位按时支付民工工资。
(5)切实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服务工作。要做到免费依法提供外出务工农民需要的有关证件。在本乡人员外出务工集中地,由乡政府组织与当地政府沟通联系,开设务工人员各类服务站点,协调办理诸如计划生育流动管理等关系,切实为务工农民提供方便。
(6)建立民工“民声绿色通道”。在工业园区和市级城市,建立劳动维权保障组织和机制,及时处理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呼吁社会监督用工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工会法》。
当然“民工荒”表现出来的实际问题涉及面广,复杂多样,希望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改善务工环境,提高服务管理质量,从而有效预防或遏制“民工荒”现象,保证我省经济的平稳发展。
【评析】
答卷1的文章本身是很优秀的,文章的最大优点是结构很完整。其主体内容很有特色,提出了“软件硬件一起抓”、“加强领导是关键”、“工作要做细做实”三大措施。同时又对措施进行了分析,使文章显得很饱满。如此安排,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脉络结构,获得清晰明了的视觉冲击,从而给出较高的“印象分”。
答卷2的文章本身也是很有特色的。首先此文的针对性很强。不难看出,本文主要是向劳动等上级有关部门提交的一份报告,文章立足于全国部分城市发生的“民工荒”这一现象,主要着眼于如何完善本省的劳务市场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分析。其次本文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性。本文的对策内容不仅全面详实,而且显示出该考生对此领域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如在谈到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时主张具有“大市场、大发展”的意识,在主张推进品牌劳动建设时,提出了“一乡一品”工程建设等等,这些都显示了该考生较高的知识水平。
虽然,这两篇文章本身是很优秀,但作为申论的答卷就另当别论了。题目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也就是要求考生要呈现出“民工荒”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方案分析,而通阅这两份答卷,只是赤裸裸的方案分析,鲜能见到陈述“现状”和分析“原因”的迹象。因此,考生审题有偏,虽然个人文才卓绝,但最终难免与高分失之交臂,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