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西省将继续选聘1万名大学生“村官”,截至4月30日报名基本结束,全省报名总数突破15万人,报考比例达到1∶15,报名人数之多、热情之高、社会氛围之好,为山西省近年来少有。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难了很多年。近几年,每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数以百万计,一面是存量在沉淀,一面是增量在增长,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恐怕只会越来越难。在此情势之中,高校毕业生丢掉幻想,放下身段,到农村去寻找就业机会,未尝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但老实说,看到一个村干部岗位,竟然有15名毕业生去角逐,仍不免使人唏嘘感叹。
如上所说,高校毕业生争当“村官”,首先是就业形势严峻使然。这一点毋庸讳言。以前人们总批评大学生观念跟不上形势,说他们成天做着“天之骄子”的旧梦,于是高不成、低不就,毕业之日即失业之时,很有点瞧不起他们的失魂落魄。现在大学生争当“村官”,可能与观念转变有关,但我以为还是现实使然,不必给他们戴上“广阔天地炼红心”的高帽。
如今在不少地方,都能找到高校毕业生当“村官”的事例。山西却仿佛有于斯为盛的不同,实在自有其道理。对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山西不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保障,使他们在经济上不吃亏,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上升的通道,使他们在政治和事业上有出路。如此多措并举,当然使当“村官”的大学生,能够踏下心来,在农村好好干上几年。而有的地方政府,念念不忘教导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挂在嘴上的是“观念一变天地宽”,却不知自己的观念落后于形势,既没有服务高校毕业生的观念,也没有在此观念指导下的政策安排。如果地方政府光打雷不下雨,大学生当“村官”要么难成气候,要么沦为为领导脸上贴金的作秀。
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我实在说不上来。但我想,假如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仅是山西的高校生),毕业后一定要面向农村,为农村服务一段时期,那么,高校就务必调整其教育安排,以缩短学生从城市到农村的不适期,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农村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因应形势,对这一庞大的群体作出合于实际的周密制度安排,不因主要领导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主要领导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前不久,辽宁本溪拟提拔四名团市委干部,结果有三人是市领导子女。虽然这一选拔结果被宣布无效,但在这一事件的映衬下,高校毕业生争当“村官”的景象仍不免使人有几分苍凉。在标榜公开公平公正的年代,“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潜规则究竟支配了多少岗位资源,使尸位素餐与人才浪费大量并存?父辈起点的不平等,是否已开始恶化为“世袭”的不平等,使有才能的高校毕业生遭到无情排斥,以至于无望在城市中觅得一个适合自己的栖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