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论证分析命题新走向,是指近年来申论的论证分析在传统论证分析题型的基础上,演变出许多新的题型,并且这些新题型逐渐被认可,代表着今后一两年申论论证分析命题发展的方向。论证分析命题的新题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引申型作文,二是评论型作文。具体分析如下:
一、引申型作文
所谓的“引申型作文”,主要是指申论论证分析部分在传统论证分析题型的基础上,演变出一种“从……说开去”、“由……所想到的”的新题型。
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的申论考试第四题要求: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 000字。
2007年北京市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考录用公务员的申论考试第四题要求:
结合给定资料,请以“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为副标题写一篇1 000~1 2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深刻,文字流畅,自拟主标题。(40分)
2007年山东省机关录用公务员的申论考试第五题要求:
请根据给定资料,以“由网上募捐所想到的”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30分)
要求:从给定资料入手,观点明确,判断恰当,论述集中,语言流畅。
这种题型的实质就是考生通过材料阅读,尤其是概括主要问题之后,在某一点上有所触动,从这一点上升到理论高度,申发开去,论述成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围绕一个论点进行阐述,论证说明,可以使得论文结构紧凑,观点分明。这是大部分考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喜欢选择的一种论证方法,也是阅卷人比较喜欢看的一类文章。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缺点:用这种方法写成的论文,容易产生脱离资料、内容空泛的毛病,而且一旦选择的角度、观点不对,就会全盘皆输。
所以,运用这种方式作文一定要注意选好一个“点”。考生在选“点”时,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是按照标题中所提示的论证论点展开论述。这样可以使整个申论答卷按一个思路顺下来,不必专门在论述问题这一步重新选角度思考。
我们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靠制度还是找熟人》的文章为例来说明:
靠制度还是找熟人
江苏省徐州市国税局在纳税服务活动中提出“找单位,不找熟人”。他们制定便民措施,在税务登记、资格认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按规定为900多家企业办理税收优惠8 000多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 000多人,没有一家是“找熟人”的结果。相反,不管是什么样的个人关系,国税局也没有随意减免税。此举受到纳税人的好评。
在一些人看来,想去机关办点事情,总得找个熟人,心里才踏实。看病、贷款、办执照、上牌照、买车票等等,首先想到的是找熟人办。这种明明有制度,但不靠制度找熟人的现象如此普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机关单位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有的还吃拿卡要,不找熟人就办不成事、不好办事。
“找熟人”弊端甚多。对于办事者来说,既然托人办事,往往要向所托的人支付一定的报酬,至少也欠下“人情债”,这无形中增加了办事成本。对于受托人来说,考虑到亲戚、朋友、同学、战友等的“面子”,往往违反政策乱办事。结果是,本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和职责,却变成了少数人进行“权力寻租”的工具,“研究研究”成了“烟酒烟酒”。不少干部的“落马”,往往是从熟人、朋友找自己办事开始的。因此,“找熟人”现象,不仅造成政府信用缺失,败坏党风和工作作风,也是一些意志薄弱的干部滋生腐败的温床。
形成靠制度而不是找熟人的良好风气,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服务单位等等,都承担着各自不同的职能,不论来办事的是否是熟人,是否有亲戚关系,都应依法依规办理,服务的依据和标准是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这样就可以避免“不是熟人不办事,碰着熟人乱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方便群众,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工作透明度,让老百姓知道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处罚依据等等,群众就会心里有数。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全国推行“一窗式”服务,将申报、抄税、认证在一个窗口办完。简化办事程序,推行集中办理,群众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办事的方便。还要有完善的制约监督机制,对作风拖沓、服务态度不好的人,要通过警示教育,使其明白“今天不爱岗,明天就下岗”的道理,对那些以权谋私的人,应坚决绳之以法。
“靠制度而不找熟人”,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实质则是建立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务公开、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这方面的改革,通过制度建设更好地体现和落实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的老百姓都能够通过“靠制度”办成事,谁还需要“找熟人”呢?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老百姓一定会更高兴、更满意。
【评析】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引申型的,在这篇评论中,作者从江苏徐州国税局提出的一个服务口号联系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办事“找熟人”现象,进而分析“找熟人”的弊端,引申出“靠制度”而不是“找熟人”的良好风气,并进一步指出转变这种风气的关键之处。这样从事件出发,结合实际,引申展开,层层深入,发表见解,进行论述,立意很新颖。
二、评论型作文
所谓的“评论型作文”,是申论论证分析部分在传统论证分析题型的基础上,演变出的一种评论性的新题型。具体分析如下:
2007年四川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招录公务员的申论考试第三题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1 200字左右。
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录用公务员的申论考试第二题要求:
在材料的第一部分或第四部分中任选一个,完成下列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提示:两题一定要选择同一个部分,否则总分将扣10分。注意两题要求的差别。
1.就你选择的部分,以给我们的“绿色教益”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性短文。
要求:(1)观点和结论明确、结构清晰、说理性强。
(2)语言简练、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标点正确。
(3)字数不超过400字。
2.以你选择的部分为内容,提出解决该部分所涉及的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要求:(1)所提对策或建议符合实际,有针对性、创意性、可行性。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2)语言通顺,简练、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标点正确。
(3)字数不超过350字。
评论型作文实质是指针对材料中提及的事物、事件在述说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它的主要特点为:有述有评,述事评理,就事论理。写这类文章应该注意三点:
(1)明确评与述的关系。评是目的,述是手段,要以评为主,以述为辅。
(2)评与述在运用中有不同的要求。述要有选择,评要有针对性。对材料的引述,要力求精要,能抓住关键,因为只有这样,评论才能切中要害。
(3)要使评与述紧密结合,联为一体。思想评论、时事评论、文学评论、一事一议等都可以归入评述型。
我们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会、会风与作风》的评论来作说明:
会、会风与作风
如今,领导干部用在开会上的时间确实很多。有事找领导,往往会被告知:“领导在开会”、“等我开完会”。有领导干部坦言:我们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在开会。会议也成为他们的身心之累。毋庸置疑,主持会议、参加会议是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制定政策、布置工作、调查情况、宣传动员等等,都离不开会议。然而,并不是什么工作都需要开会。诸如发布会、开工会、剪彩会、答谢会、评比会,还有什么歌会、酒会、舞会、茶话会等等,细究起来,有相当一部分会并无实际内容,无非是大家聚在一起,凑凑热闹而已。会连着会,会赶着会,便出现种种不正会风:有的会本来内容很严肃,却开得稀稀拉拉,迟到的,早退的,搅乱了会场;有的会该来的人没有来,不该来的人却来了,代会的不在少数;有的会“台上作报告,台下睡大觉”,讲话的人口干舌燥,听会者不知所云;有的会台上言之凿凿,台下交谈热闹,手机、呼机、商务通,铃声不断;有的会“八点开会九点到,十点开始作报告”,开会的人啧有烦言。
会风连着作风,作风反映会风。会议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作风。有的干部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心浮气躁。喜欢坐在台上讲,不愿具体抓落实,满足于“以讲话传达讲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人因此戏称,落实就是开会,开会就是落实。结果文件越发越多,会议越开越多。政策是否有效推行下去,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有的人并没真正去关心。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开会上,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功就荒疏了。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我们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基本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的干部未做调查研究,却不愿放弃发言权,练就了嘴上功夫,很少触及实际问题,鲜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可以说,官僚主义和虚报浮夸之风由此滋长,与群众的距离和感情越来越疏远。实践证明,少开会,开短会,开高质量的会,不但该做的工作没落下,而且有利于工作的推进。因此,一方面,我们应端正作风,既要认识到会议的重要性,又要看到会议的局限性。不能把抓落实仅仅理解为抓开会。另一方面,我们应端正会风,这本身也是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精减压缩会议,把该开的会开好,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在开会的方式和手段上也应该加以改进,比如多开现场办公会、对话会,借助广播、电视、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开会,并建立和严格会议的有关制度规定,如限时发言等。建议各地各部门以转变会风为改进作风的一个突破口,破除形式主义,消除官场习气,努力使求真务实的要求切实落到实处。
【评析】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评述型的,分析事件——领导开会;发现问题——会议过多,浪费时间,会风不正;围绕问题,进行评说——端正作风,深入群众,破除形式,落实求真务实,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