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申论备考指导:阅读资料的四大渊源(一)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9-01-14 00:00

  申论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广大考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家知道,申论的给定资料多是命题者经过加工处理过的,即把重要的关键提示语做了适当的删减,而这些部分正是考生理解文章的题眼,也可能是考试的命题点。回顾最近申论资料的来源,多少也可从中探析最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取材方向和命题点,从而更进一步地窥探出今年的命题走势。因此,弄清申论资料的来源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现代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快速的发展,各种媒体也日益繁荣,这就给命题者在选取各种考试资料方面提供了便利,但也由此带来了难以把握申论资料来源的困境。但经过仔细研读历年中央和各地方的申论资料,我们发现,申论的资料来源并不是无章可循。其主要来源途径:一、网络媒体;二、电视媒体;三、周刊媒体;四、报纸媒体。具体分析如下:

  一、网络媒体

  此处所说的网络媒体亦称“网上对话”,是指政府、热点部门与网民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探讨,促进问题的解决。它是网络新闻媒体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加强公众与政府等热点部门交流沟通,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有益尝试与探索;它是一种良好的问题处理、信息反馈机制;它真正实现了公众的广泛参与,众多具体问题也由此进入了新闻媒体的视野范围,并依托这个平台获得执政者的关注。显而易见,网络传播的高效、迅捷、开放、全时性保证了网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网络媒体实现了大众化传播,小众化交流,成为一个可以监视社会环境,更加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媒介。而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诞生的“网上对话”这一新的交流方式和平台,集中体现了网络媒体所独有的传播优势,使公众与新闻媒体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关系也更为密切。

  正是由于以上“网络对话”独有的特点,表现在文字形式上就形成了对话内容的“庞杂”,对考生快速、全面、准确阅读理解材料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从而更能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一类型的资料表现形式常常被命题者“看中”。这种模式多出现在中央和当地政府机关开办的官方网站上,如2006年中央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给定的资料就是来源于新华网。具体分析如下:

  (一)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命制的背景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千亿元。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如“9?11”事件就显示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巨大。

  另外,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的危机有可能随时爆发。而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多,也似一个个定时炸弹。

  对于我国在应急公共事件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一再作出重要指示。

  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2005年7月22日~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已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已编制完成。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的命制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二)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

  (详细内容可参见人事考试网决胜公考?真题解析系列《历年真题汇编及专家详解》)

  (三)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给定资料”的来源阅读分析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给定资料”来源于2005年9月20日新华网上的一篇访谈,只是在当年申论考试时对其重要信息进行了适当地删减,原文如下(节选):

  丁宁宁: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取决于官员素质。

  嘉宾简介:丁宁宁,男。1947年4月22日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暴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今年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有关专家指出,应尽快找出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弄清其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以便在政策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因此,建立预防突发事件、强化危机管理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则显得极具必要性。今天,新华网将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做客“新华访谈”,就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如何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等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网友踊跃参与提问。

  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在增多

  主持人:有网友问,丁部长,现在自然灾害和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各界政府有没有把建立突发事件的机制列为考核指标。请嘉宾介绍一下,谢谢。

  丁宁宁:首先,我们要理清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它不是一般的事故,有人把他混为一般的事故,不是太准确。当然,如果由于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而发生问题,使一般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问题。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

  ……

  丁宁宁:从现在开始,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是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来自于海啸、地震,包括大的飓风,这类灾害以及灾害的严重影响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对这些灾害,一个有组织的政府是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比如有防灾委员会、防洪局、地震局等,这些都已经常规化了。

  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在增多,比如征地引起老百姓集体的诉讼、集体上访。上次由于新闻界的关注,把一个大学生死亡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最后导致我们把遣返站变成救助站,这恐怕是今后应该更加注意的。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响,欧洲普遍发生橙色革命,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有可能发生。这种敌对势力的目的就是影响人们的生活,制造突发公共事件,使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断。

  主持人:我们在访谈前沟通的时候曾经提到法律永远是滞后的,我们谈到大学生死亡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新类型的事件出来以后,相应的应对机制也有可能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机制。

  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建立分为四个级别

  主持人:网友“七子之歌”:如何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我们还是应该从思想意识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意识。

  丁宁宁:从这个角度讲,恐怕更多的是要引导公众来关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但是和西方市场经济其实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哪些应该是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哪些是市场解决的问题,应该有一个责任界限。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比如非典出现的时候,由于我国多年以来,国家防疫部门自己要挣钱、卖药,国家的经费大量减少,他们以为非典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当时整个防疫系统本身就不起作用了,以至于在广东发现病毒之后,不能够很快加以确诊,由于没有明确的居民协调机制,当时几个部队的研究人员和地方研究人员为了样本,还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以上情况都延缓了我们对非典的应对。

  ……

  主持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思路大体是一个体系吗?

  丁宁宁:非典以后,相当多的境内外学者向国务院建议要成立国务院或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被国务院内部讨论否定了。原因是,既是突发事件,有很多原因我们是不知道的。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

  ……

  主持人:网友“有遥远的地方吗”:灾害频发从哪几个方面考验民政、财政和卫生等方面的救灾应急反应?

  丁宁宁: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定的富余财力,包括各种物资储备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这种能力是一个国家政府是否成熟的表现。我们不能动不动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到国际上呼吁救中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所以我国在这方面一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我们过去政府体制机构建设中就已经注意到,我国有粮食储备局、银行储备,财政也留有余地,包括我们为民政部准备的救济款。

  如果没有,就进入下一年的财政预算,如果不够,中国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特别高,已经相当于我国一年的GDP,中国未雨绸缪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不存在没有储备的问题。另外,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唐山地震救灾的经验,武警部队和野战军可以协同作战。这回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了四个级别,在不同的级别上,不同的政治机构或者特殊部门、特殊力量会介入进去,这是由中央统一指挥的。

  江苏流脑四天解决与美国飓风三天未采取行动

  主持人:网友“ZZ40”:应急并不等于浪费,我们在总结非典成功经验时,决不能忽略它的巨大浪费。这次矿难事件中也充分说明这一点,浪费是何等的惊人,又是何等的冠冕堂皇。

  丁宁宁:“浪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不应该花的钱花了,是浪费。有一些情况,特别是当突发公共事件原因不明的时候,有一些防御性成本产生的措施。前两天台风“麦莎”在浙江沿海登录的时候,我就被困在杭州了。这时中央防灾救灾委员会下令,飞机停飞,要求几十万人撤离,这要产生代价。事后可能风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不能认为这种代价就是浪费。因为老天爷的事谁都说不准,在浙江的时候风力是12级,这样的风速肯定要造成大量的损失,所以人员要很快撤离。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台风上岸以后风速减缓的很快,这我们无法预料。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认为撤离就是浪费。当然,如果把建设防灾救灾的款、国家物资用来大吃大喝,把钱装在腰包里这就是浪费。

  ……

  主持人:网友“黄浦江边的徘徊”: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大家都认为稳定的意义非常重大,请您指导一下。

  丁宁宁:有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为了保证我们经济发展的连续性,防止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事件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中断,主要意义在这里。同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减少我们人员财产的损失。

  我国的优势是动员机制强,劣势是公共服务机制还未完善

  主持人: 网友“池塘边的小草”:请问丁部长,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如何?如何提高国人的危机意识?这位网友可能更针对中国人的特点。

  丁宁宁: 我们国民的危机意识是世界各民族危机意识中最强的。表现在两方面,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庭的意识非常强,所以家庭本身作为社会保障单位,本身对家庭成员遇到不测事件都是有准备的,只要各个家庭有能力。第二,中国文化5 000年,遇到很多次水灾,中国人的储蓄意识非常强,中国人的储蓄水平是国际上最高的。比较高的储蓄率反映出国人很强的危机意识。在中国见到很多的老百姓,由于收入差距拉开,确实有很多要饭的。但一位以色列的朋友跟我说,以色列人和中国人很少在国外要饭。因为他们未雨绸缪,即使很穷也要面子。

  ……

  主持人:网友“报国忧无门”:请问嘉宾: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吗?2.你觉得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有那些优势与不足?3.在应对国际恐怖活动的突发事件时,我们有些什么措施?谢谢!

  丁宁宁:第一个问题。我国现在在国务院建立国家总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之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框架已经建立。我国动员能力很强,我个人认为,矛盾不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上,而是如何建立预警机制和常态性防止、预防机制。特别是社会根源的、经济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这是更重要的。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可能是防止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最根本的措施。

  第二个问题。我国的优势恰恰在于现在还是一个革命党的姿态,动员机制很强,正因为受过动员机制教育的一代人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劣势是现在整个国家的公共服务机制和国家作为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法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根源消除不了。

  第三个问题。我国是有优势的,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国家,外国想打进来必然要弄汉奸,但华侨华人能为我们提供线索的人很多,我们不会像西方国家动不动有“橙色革命”。中国的改革开放提高了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现在有一部分失业的或者农民工权益受到损害,但是政府很快做出以人为本的决定,采取相应的社会救济、补偿措施。因此我国的经济改革没有造成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离心离德,是我们对付外来破坏最重要的条件。

  中国是一个非常宽容的民族,不像单一民族国家,有很强的民族性。

  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决于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主持人:网友“莲花伊人”:政府在处理危机管理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网友“大院里长大的孩子”: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些方面?

  丁宁宁: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她的政府就代表一种有组织的力量。而在突发事件中,有组织力量比无序的民众更能有效的抑制突发公共事件的蔓延。所以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应当起到主导的作用。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决于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平常有没有正常的官员晋升机制,能不能把最有能力的干部放在岗位上,在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就一目了然。如果提升没有能力的干部,政府遇到突发公共事件,肯定要遇到很大的困难。如果都是平常选出来的精兵强将,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这些官员都能够合情合理、冷静、科学地处理。

  主持人:人的因素非常重要。

  主持人:网友“枉评天下”:丁部长,您好!请您谈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当做什么?社会应当做什么?老百姓又应当做什么?

  丁宁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西方社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有一些自愿的团体,或者非盈利机构参与救灾活动,这是值得赞扬的。我国对这种行动也鼓励,在海啸中我们政府鼓励大家为受灾国提供救灾和医疗服务,包括志愿者。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都是由于突发了自然事件或者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在没有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老百姓主要任务还是安居乐业、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

  非典给我们的最大震撼和教训就是重新认识传染性疾病和公共防疫机制

  主持人:网友“爱钻牛角尖的人”:2003年非典带给国人和政府的震撼有哪几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丁宁宁:最大的震撼就是对传染性疾病的重新认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很大程度上把看病越来越变成一种个人保险。传染性疾病是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疾病不分穷人、富人,它不会停留在一个病人身上,带来的影响是社会性的。

  主持人:它就像法律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丁宁宁: 人们对待公共防疫机制还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这是我们从非典中得到的最大教训。

  主持人:正因如此,我们多少年忽视的卫生防疫体系被政府重新重视起来。

  丁宁宁: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防疫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在改进中得出的最大一个教训。

  ……

  各种灾害带给我们的启示

  主持人:网友“缘圆”:从云娜到麦莎,我国在应对台风危害方面的危害方面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启示?

  丁宁宁:台风是有规律的、可以预报的,我国已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减轻台风灾害,台风已经不是一种引起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的根源了。在中国目前应对台风的体制下,气象部门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第二,北京市政府的预案是采取避风,尽管会产生一定的经济代价,起码可以大量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这点我们已经做到了。

  主持人:网友“望穿还是枉乐”: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

  丁宁宁:这属于社会根源的问题。比如伊斯兰教在麦加的踩踏事件,和印度教在神庙的大型活动的践踏事件是类似的。中国不存在佛教的问题,但是喜庆活动、节庆活动中,发生悲惨的踩踏事件属于政府对组织工作的不利。

  主持人:政府部门应当反思。

  丁宁宁:政府不但要吸取教训,而且应当在今后大型节庆活动中,防止这种事件的发生。

  ……

  主持人:谢谢丁部长,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这篇资料来源于新华网所设的一个名为《在线网谈》栏目中的一篇文章。考生如果仔细把当年申论的考卷与以上的原文对比可以发现,表现模式基本一样,只是其中的细节进行了适当地处理。如原文中的七个提示性的小标题可以说是文章的题眼。如果考生抓住了这个,可以说基本理解了此文,也就弄懂了申论考试试卷所提供的资料大意:自非典发生以来,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应急管理体系。但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乃至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有上升的势头,严重影响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防治公共危机任重道远,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危机治理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阅读像网谈这类资料时,要注意找“题眼”。因为网谈型的节目,其主体是被访谈人的回答内容,但被访谈人的回答是有“时段性”的,即在一定时间内是围绕一个小主题来说的,这样就会在无意中形成了材料的“题眼”。因此,考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在阅读完一定的资料后,看看是不是上下文出现了明显的转折,这一般标示着一个话题的结束,另一个话题的开始。用找“题眼”的方式阅读网谈型资料,能既快又准地理解材料的主旨。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