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加强和树立中国文化形象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9-03-19 00:00

  国家的文化形象是国家文化传统、文化创造、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的显著表征,也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尺度。良好的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上说,与我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相比,世界对中国了解却远远不及。一位学者在多次访问欧美后说:在绝大多数西方人那里,中国文化无非是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或者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之类。好吃的中国餐加上非常模糊的孔夫子,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普遍了解。由此可见,在全世界树立良好文化形象的任务,仍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第一,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

 
  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样的先进文化,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失去了灵魂,从而也就失去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依据。建设这样的先进文化,必须科学地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在其数千年发展中,也积淀了某些消极因素,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例如宗法专制、轻视科学、封闭保守、排斥民主等等。要剔除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落后内容,系统而深入地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结合社会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建设这样的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科学对待人类文化。一方面,要警惕西方腐朽文化对我们的渗透,另一方面,要汲取人类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二,正确的继承和借鉴 


  我们既要防止把民族文化复兴变成对儒家文化的复古,也要防止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泛滥,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历史渊源和时代色彩。如果我们沉醉于历史的辉煌而不进行新的创造,一旦外来文化腐蚀掉我们传递传统价值的能力,那么必将坐吃山空,成为那种面向收视率、广告收入和销售指标的低水准伪文化的牺牲品;如果我们在西方文化面前丧失鉴别能力,自甘顶礼膜拜,在亦步亦趋中成为别人文化的二传手,那么必将导致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丧失。实现中华文化复兴,需要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需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谋划民族文化长足发展的战略。在这里,祖宗的优秀遗产需要保护、继承和弘扬,但不能一味地孤芳自赏;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精华要勇于接受,但不能拜倒在洋人脚下。 


  第三,文化工作者站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保持民族文化独立的高度,自觉增强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高度的责任感来源于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不是附庸风雅的作秀舞台,也不是获取个人名利的敲门砖。文化是关系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事业。要坚决抵制那些一味地戏说经典、歪批圣贤,一味搞下半身写作、宣扬滥情,一味渲染暴力、追求感官刺激,一味搜奇猎异、迎合不健康文化需求的恶俗化创作倾向,深刻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要从思考人类的现状与未来、解决当下面临难题、拓宽发展思路的创造活动中展现智慧的火花,创造出属于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产品,向全世界展示一个伟大民族在新世纪焕发新生机的精神风貌。在对外文化交往中,要防止一味地投人所好,按照别人设定的路数去生产文化产品的做法,决不能总是让那些丑恶肮脏的原始情欲、勾心斗角的宫廷斗争、江湖儿女的恩怨情仇和以打打杀杀为主的“中国功夫”,特别是那些恶意夸大中国野蛮落后的东西,在不自觉中向世界展示另类的中国社会的文化形象,印证甚至助长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偏见。
 

  第四,必须积极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和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表现为各行业中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它是在市场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换的文化商品的必然产物。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为了满足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仅是对一种新型战略资源、全球市场的掌握,更是新一轮文化主权的保卫战。文化产品的制作、营销、传播的文化底蕴和科技含量的高低,同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和科技实力成正比,显示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达的程度。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而且也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一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要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重点培育战略性文化产业,迅速形成国家的优势产业。要加大国家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按照经济规律和商业运作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文化企业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放手让企业自主进行相关文化产品项目开发并制定相关的生产、营销策略。要改变我国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不高、市场份额过分狭小的状况,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文化产业进行深度整合,特别是对容易整合、容易形成规模的产业要给予优先考虑。要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并最终形成文化产业的优势竞争力。

 
  二是坚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文化资源,努力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要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借鉴引进国际先进的文化产业营销管理经验、技术、资金、人才和项目,大力开发、积极推动具有优秀民族特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产品和项目走向国际市场。 


  三是推动科技开发,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文化创新能力。要培养和吸引一大批有文化、懂市场、富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创意产业、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势,不断推出一批引领产业潮流的原创性文化产品,进而占据世界文化市场。要把扩大开放、引进技术与引进资金、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换技术,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力度,带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要加紧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组建一批整合多种文化资源于一体的大型网站,建立大型中文信息平台,扩大网上中文信息量,抢占网络媒体制高点。要采用高新技术手段,丰富舞台表演、影视制作、音像出版、展览广告的艺术表现和制作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快文化产业的立法进程,完善文化市场法规制度。要通过规范的文化法规,建立配套有序的文化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与市场准入、市场调节制度等,减少人为的即兴的随意操作,实现政府依法管理,企业依法经营,使文化产业逐步走向自律的、健康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是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只重产业而轻视文化。所有的文化产品,都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的文化身份、文化形象和文化安全问题。如果受单一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重视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和文化的原创性建设以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大量的优秀人才、优秀文化资源就会浪费,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就会大大降低,民族文化大师的培养和国家文化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会化为泡影。如果过于放纵文化产业化中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过分倚重文化的娱乐功能,无端推崇炫耀性、夸饰性和奢靡化的文化消费,任由各种毫无档次的娱乐、选秀、游戏、恶搞、戏说等恶俗文化流行,引诱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追求享乐主义的文化消费方式,就会导致全社会价值观念的迷失,进而导致全民文化素质乃至道德素养的滑坡。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始终不渝地把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作为产业的主题,始终注重产业中的文化创造,注重创造中的产业运作,注重消费中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内涵,不断推动文化与产业良性互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行业和民间的各种文化往来;二是文化的对外贸易和民族文化的国际认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否走出国门,产生国际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在国家文化形象的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要让自己的文化“走出去”,就必须立足现实,放眼全球,加强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市场调研,制定出一整套与中华民族历史、现状及未来相适应且又符合国外受众接受口味的文化传播战略。对外文化推介要强化内功,努力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民族文化的品牌意识,从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标识、品牌入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在对外文化展示中,要充分体现雍容大度的大国风范,既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充分考虑别人的接受心理,学会用灵活和易于被人接受的方式与外国人打交道,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