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时评:化解“三农”问题须疏通信息渠道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9-03-11 00:00

  如何化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是中国最现实的重大话题,中央已连续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在政策、制度、资金层面为“三农”松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兴起。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以较大篇幅论述“三农”问题,仅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至于专家、学者的论文、专著、调查,更是连篇累牍,对“三农”问题的论证、求解相当深入。


  然而,农村治安不容乐观、农村市场亟需完善,农民素质亟待提高,农村教育滞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抛荒现象严重,农民工讨要工资困难,部分农民亟待脱贫,等等问题,表明“三农”问题仍不容乐观,需慎重、科学的对待。


  说“三农”的历史包袱太重,需要用历史来化解它,这既是现实考虑,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借口。说政府不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没有为“三农”问题松绑,专家学者没有贡献智慧,那是主观的猜测和想象。那么,症结在哪儿呢?


  笔者认为,传播沟通渠道、利益表达渠道、政策决策渠道、社会情绪的发泄渠道的堵塞是造成“三农”问题现状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村政策失效、市场机制失灵、“三农”资金浪费的重要根源。因为,各种渠道的堵塞,使农民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中处在边缘化的角色,不仅不能成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动力,自身又构成了“三农”问题中的一大难题。其次,农民在社会渠道沟通中的障碍,让农村外的专家、学者、利益集团,少数农村精英等知识精英成为化解“三农”问题的主力。


  因此,化解“三农”问题,关键是“盘活”农民,让农民成为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主力,而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盘活”农民,必须用制度、资金等外力打破压在农民身上的无形枷锁,用制度、资金清除农民与农民、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政策等沟通渠道中的有形、无形的种种障碍。具体而言,就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农村新闻媒体建设,让农民自己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实现农村内部的有效沟通;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组织替代个体农民参与市场博弈;扩大农民的参政权,增加农民人大代表份额,让农民的声音成为农村政策制定的主导声音,真正让政策造福于民。体制外的农村专家、学者,农村精英、利益集团,不能成为自身利益的谋划者,而应动用自己的资源,让边缘化的农民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稍微翻翻“三农”研究的学术史,就会发现,早已有人论述了,论述的且相当精辟。重新提出来,就是希望在纷杂的“三农”观点中,让先人的智慧早日从课本走向实践。


  “三农”领域早已有“口号农业”、“舆论农业”之称,说得是农村问题,人人都能说,道理似乎都懂了,就是脚踏实地去做的人太少了。因此,真正化解“三农”问题,做比说更重要。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