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手入门(三)中,我谈到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是有既定的规律可循的,但没有展开详细地阐述。现如今,申论已经被过分夸大,很多“专家”过分地渲染申论的奥秘,结果考生真的不知道何去何从了。考生也知道现在“裸考”不能应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但是更不知道如何把衣服穿上,有人也提出了“万能衣服”,但是这种衣服只能让考生不至于“裸”,并不得体、漂亮,并不能通过这种衣服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甚至当老师看多了这种衣服,会有厌恶之感,起了反作用。
可是话又说回来,在考生的心目中,申论的一大特点是“答案的不确定性”,什么样的衣服漂亮、什么样的衣服不漂亮根本无法做出确定的判断。在此,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从出题人和阅卷老师的心理出发去应对申论,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申论没有那么玄乎!
第一,学会阅读和整理材料。申论所有题目的答案都源于材料,它绝对不会是脱离材料空想出答案来。理由如下:(1)申论考试要求做到专业的非歧视,如果题目的答案不是从材料中来,那么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非此专业的考生将面临着无法回答的困境,这绝对不是出题人想看到的。他必须保证所有的考生都能够理解所给定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答案。(2)如果可以脱离材料,空想出一份“万能”的答案来,那么只要是掌握了这种模板的人,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分数,至少差不多,申论考试提出对策的首要原则“针对性”将失去意义,公务员考试“择优录取”的初衷将会化为泡影。
因此,大家在准备申论时,一定要在阅读材料上下功夫,我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是基础班,阅读和整理材料的课时将占到总课题的一半,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
对于一些新闻报道式的材料,我们往往很难直接从中间提炼出有用的语句来,很多人往往认为这是干扰材料,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如果是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或问题,这种材料一般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是概括部分材料的内容或问题,这类材料一定要在答题中提到其背后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如果是写情况反映或者参阅材料,这种材料是非常有用的,我们要用“点——线式阅读”将这类材料的大意总结出来,在答题的时候非常有用的;
(2)对于一些块状的说明性或议论性材料,我们要重点关注,它是回答问题的关键点,尤其要注意在给定资料中经常出现一些观点,其表现形式是:某某指出……,某某认为……,有些……认为……,某某提出……的观点,对于……某某有不同的看法,等等。这些观点,一般出自专家或者政府官员,具有权威性,有利于正确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根源、关键,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阅读、充分利用。
对于一些类似于2006年国考试题的材料,D部长语无伦次地回答网友的提问,这种材料非常乱,而且经常出现所问非所答的现象,比较难以把握,我们可以采用“扒皮抽筋”式的阅读方式,先提炼出其中的核心语言,然后再把核心语言进行合并重组,形成连贯的语言。
第二,学会“踩点”。申论考试是有标答的,它不是根据阅卷老师的好恶而进行主观评判。因为现在的申论阅卷是采用的背靠背的“双评”,如果主观性太强,必然会因为两个老师的个人偏好不同而导致分数有很大的区别,从而导致很多误差卷。因此,考生要学会踩到标答的点,面对大量的试卷,阅卷老师的身体和心理都极度疲劳,他们往往只会关注得分点是什么,如果在你的试卷中找到了得分点,就会打分;如果没有得分点,哪怕你字写得再漂亮,也得不了分。
那么,我们该如何踩点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的申论考试材料的依赖性很大,因为点必然是在材料中,前面提到的一些文章中的核心观点都可能是得分点。这些观点可以作为提出方案的依据。大多数观点都是对应试者如何提出方案的提示。很多观点本身就是该怎么做。有些观点没有说明怎么做,但说出了问题出现的根子在哪儿,根据这个就可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基本上,所有的对策都是出自这些材料中的内容。
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的是,现在的申论考试无法测定考生的逻辑能力,因为在答题的时候,往往对逻辑能力不是太要求,只要求点,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费大多的时间。
第三,让“类公务员思维”成为你的常态思维。“类公务员思维”就是要像公务员一样思考所面对的问题。公务员的思维和学生、学者的思维方式截然相反,学者、学生往往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倾向于放大这一问题,而且把问题的症结归于政府的行为过失或不作为,至于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一般是指出问题,不是去解决问题。
公务员的思维方式就是看到问题之后,首先会想目前我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治标),长期来看我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治本)。考生要学会改变自己“骂人”式的思维方式,让“类公务员思维”成为你的常态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在“论证写作”部分的答题是非常重要,要求考生重点展开所提出的对策,而不是就问题和原因过多的分析。而且,就对策的分析,不是分析其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分析如何做,某一种对策如何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