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酝酿公积金新政引发舆论反弹,市民的质疑声不绝如缕。迫于压力,公积金中心声称新政暂缓,依旧沿用此前规则。可缘于新政的不满并未随官方的保守表态而消失。公积金中心近日忙着释疑,试图抚慰市民的不安和怒气。然而通过种种说辞,公积金管理的乱象更多地浮现出来,越澄清越暴露疑点。对主管部门来讲,除了彻底公开公积金的管理运作,无法自证清白。
公积金中心一定没有想到新政会导致现在的局面,不过在广泛的质询面前,该中心没有一味沉默,也透过媒体对问题进行了部分说明。这种态度无疑可以促进政府与市民对公积金政策的讨论,应当予以肯定。只是,公积金中心选择性地给出数据,既不全面更缺少清晰的论证,这与市民希望公积金管理透明、公开的愿望很不一致。这是公积金中心的澄清难以服众的症结所在。
广州公积金中心需要做的,不是急于否定市民对公积金的支配权,也不是放出公积金有可能短缺的“恐吓性”信息。它必须给予正面呼应的是下列问题:公积金收支两条线的详细账目是怎样?中心一年管理费用超过2000万元是如何分配的?在珠江新城的新办公楼耗资1800多万元装修的必要性?尤其是,国家审计署认定其在2005年度存在违规存放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是怎样整改的?
对管理费用过高的责备,公积金中心已给予辩解,但只要小金库等诟病一日不除,任何辩白都太苍白。以此类推,市民有权利质问公积金的安全问题,中心也有义务证明公积金除了放贷或会造成缺口,不存在因人为挪用、恶意投资等危险行为引发的风险。尽管新政被暂时搁置,可强推新政的动机已令人怀疑。而试图沉淀六个月缴存额,虽说是对未来的构想,可影射的未尝不是过去和现实。
如果说高额装修或员工收入是细节,沾染的是行政机关常见的奢靡风气,那么广州公积金管委会就事关机制的大问题,它的运行质量就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管委会是关乎公积金的决策权力机构,由它来制订修改公积金政策,也由它来防范公积金的风险,保障工薪人群基本的买房需求。可从广州公积金中心刚刚公开的管委会人员名单看,制度加诸市民的风险从未远离。
广州公积金管委会组成人员名单是首次公布。主管机构此前对这份名单一直讳莫如深,从两年前开始聘用起一直躲藏在公众视线之外。这份26人的名单中,绝大多数是市政府和各职能局的负责人,即便市民代表符合1/3的比例规定,但这部分代表在具体决策中的影响力不能让人信服。名单既然刻意保持神秘,市民事实上被隔离在决策圈外,对切身利益无法施加影响。
决策机制对市民封闭,广州公积金的安全也被习惯性地侵蚀。国家审计署出具的《广州市2005年度住房公积金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披露:不到两年被违规套现2亿元,住房公积金流失,增值收益未按规定使用,缴存基数严重失实,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缺陷。公积金中心利用小金库发奖金、出国旅游。公积金取之于民,却成就灰色的狂欢。若此,中心竟又驳斥说不能按职工意志提取公积金,反差实在刺眼。
公积金中心一直强调广州的提取规定在全国最宽松,管理费用全国是最低。即便这是事实,可这些全国之最并不能证明广州的公积金最安全,不能证实公积金管理最公平最透明,更无力打消市民的担忧。主管单位与其被舆论推着走,避免在解释时屡陷被动,不如趁民意沸腾时完整公开公积金的所有情况。公开比不公开好,早公开比晚公开好,在“创文”前期公开比在“创文”考评阶段公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