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近期关于公共政策的辩论如火如荼。先是LPG之争汇聚了人大代表、职能部门和技术专家的纷纭观点,继而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选址再度引发利益群体的激烈争执。在上述辩论中,公益隐晦不明。在所有决策未决之际,全城的舆论空间里充满了是非争论和立场攻防。技术项目已不能单纯依靠专家来自证清白,而正遭遇民众的不满及决绝抗议,而有关部门态度含糊,何去何从未有定数。
公民论政的氛围在广州向来浓厚。高声议论行政得失,群起指点政策优劣,已成常态。媒体和民众有意且能够介入公共事务,独立表达诉求,这是此地的传统和现实。接纳异见,容忍异己,既是政府胸怀之表征,也为施政提供了参考。这些天来,萦绕于LPG和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公共见解,质疑行政理应恪守的德性和作为,以公益优先而不作意气之争,有关部门没有理由误读误判。
借助半个多月的大辩论,LPG和番禺垃圾发电厂项目被社会彻底审视。在与民意的辩论中,有关部门显然落入下风。在很多关键的立项理由上,公众辨认出可疑之处,有关部门虽有澄清,却已不能自圆其说。公众基于权益的理性争辩一再深入,也不断发出提示:政策或有不当,必须审慎行事。交锋的结果更加证实,公众并不缺乏专业认知,困难的是除掉行政偏见和决策固执。
犹如LPG项目在一路反对声中上马,番禺垃圾发电厂建设也属逆势而为,至今未对民主公开的环评作出切实承诺。这表明,有关部门没有充分重视民意,决策程序的开放程度尚存欠缺。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做出积极回应,切不可缄默不语,或者敷衍舆论。
决策程序是自给自足的,即便真实的民意沸腾滔天,但仍然不得其门而入。有关部门与民众就被分隔开来,并且没有迹象表明,有关部门愿意向民众主动开放决策程序。行政程序不开放,决策深藏于内部,背对着民众。有关部门无意与反对意见和解,凡是反对的都一概拒斥。如果此风不纠,对峙就成了最常见的后果,但显然是有关部门而不是民众造成了公益博弈的僵局。
番禺绝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发电厂心存抗拒。省情调研中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97.1%的受访居民反对该项目。环境维权行动传递出舆论压力,可迄今仅受到礼仪性对待。持有异见的交通专家提出中肯的看法,要求真实全面地评估LPG政策。有关部门提供的专家团与垃圾焚烧发电厂有直接利益关系,此点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受制于封闭的决策程序,民意起于呐喊而陷于彷徨,昭示有关部门要尽数拆掉围堵民意的壁垒。
民众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坚持保证了公共决策的压力,有关部门在公开的论辩中未能占据上风。不必为此感到恼火,更不该成为一意孤行的理由。隔膜的两边,民意和舆论高涨不下,可纾解民怨的关键仍在于有关部门放下身段,真正改革和开放决策程序,向民众求取政策的合法性,而不是在讳言公益的规章中坚持到底。谁都知道,主动权一直在有关部门手里,民众一直在等其出牌。
反对修建番禺垃圾焚烧厂的调查报告已专送市长。除了一份充满了反对声音的报告,还希望市长能察见由此所代表的社情民意。而民意的内涵并不限于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也不止于LPG的存废问题,它们指向的是这个城市公共决策的理想状态。就逐渐接近这个理想的条件而言,广州人始终在用公心和直言进行创造,他们从未反对过让城市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