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之大,自不待言。公务员考试一年比一年火爆,2009年有超过100万人参加全国公务员考试;很多大学的本科第四年,学生纷纷去找单位实习,或提前工作;大批毕业生“蚁聚”在大城市的角落,期待着也寻觅着机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09年12月就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与巨大的就业压力相比,可能很多大学生更焦虑于如今的就业公平。
上世纪一度流行的“不如有个好爸爸”,以及现在就业市场上权力和资本的通吃,都在向社会和公众传递一个信号,所谓就业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那些与权力和资本不搭界的人群的就业难。每年不分寒暑苦苦奔波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多都属于这个群体。
不是这些大学生天生喜欢奔波,喜欢渲染找工作的悲情,喜欢发明类似“蚁族”、“试考族”这样的新词、新说法,实在是不得已。拿“试考族”来说,从表面上看,这些抢跑的考生纷纷提前坐进考场,在程序上确有侵犯其他应届生就业机会的嫌疑;但从更深层次讲,其抢跑行为仍是一种出于对就业公平的自力救济,是在个体能力范围内突破既定制度框架的一种努力,其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于就业公平的焦虑。
当然,焦虑归焦虑,“试考族”纷纷抢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原本严肃的国考秩序,反过来受到伤害的可能依然是那些苦苦寻觅就业机会的大学生。所以,一方面应倡导大学生不要抢跑应试;另一方面,还是应从制度上多一些规范,在应考人群的资格上多一些甄别机制,而不要动辄指责如今的大学生缺乏诚信、不讲道德。最根本的,则是要逐步实现就业公平,降低权力和资本等社会资源的权重,增加大学生个体才干的权重,让那些平民、贫困大学生多一些上升通道。这样,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才可能一点点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