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申论命题规律总结与趋势分析之历年申论材料内容变化分析
自2000年以来,申论每年的命题选题都围绕着当前的社会热点、改革难点、政策重点进行,下面就是历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命题材料:
2000年---印刷公司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更新了设备,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影响了周边居民,并致一人患病,引发法律诉讼。引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社会问题。
2001年---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应把含苯丙醇胺(PPA)的药物例为禁药。这以后的一段时间,PPA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材料中涉及了政府、百姓、药品生产厂家、新闻媒体等有关方面对此事的反应。
2002年---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给定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这些影响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而揭示出要正确对待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03年---材料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问题,反映了安全生产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是一个需要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2004年---材料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困扰我国一些大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问题。这是当年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2005年---材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反映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和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2006年---2003年到2005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此,新华网邀请某官员做客“新华访谈”,就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提出了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命题。
2007年---材料介绍了河北省北焦村和西营村由于地处城市近郊,大量土地被侵占的情况,以及无锡、首钢等对土地进行再开发再利用考试,大网站收集的成功经验,讨论了如何对土地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的问题。
上述问题都是当年或近两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研究申论命题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申论的命题选题经常在当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中得到反映。
比如,新华社评出的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之十是:空难引发安全生产大检查。一个月内连续发生“4•15”空难和“5•7”空难。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2002年底进行的2003年国考申论就考的安全生产问题。
再比如,新华社评出的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一是:中央下发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在政策的带动下,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耕地总量保持稳定。2004年底进行的2005年国考申论考得就是如何解决农村农民问题。
又比如,新华社评出的2005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七是: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这一事件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辞职。而2005年进行的2006年国考考得就是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
还比如, 新华社评出的2006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二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十一五”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2006年~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放在突出位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当年进行的2007年国考考题就涉及农村土地被侵占、农民上访、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虽然这个规律不是绝对的,但这足以说明每一年申论的命题选题都是围绕着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改革难点、政策重点、社会热点进行的。因此,关注、梳理当前我们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们进行申论备考有着特殊的意义。
总的来讲,从历年命题的情况上来看,申论阅读材料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材料紧扣时政热点,贴近百姓生活
申论考试是模拟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缩影,所以材料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从中央国家机关的历年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材料选择的都是政策重点、改革难点、社会热点,越来越紧密结合时政形势和发展,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问题,考生都不陌生,具有很强的可谈性、可论性。这种将考点集中在社会热点上,并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了命题人的命题趋势。其目的就是为引导考生关注改革,关注国家大事,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今后地方及中央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
下面我们也可以看一下2006年以来部分省市公务员考试的命题主题。
07年6月,北京:在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法、有效进行城市管理的问题。
07年1月,上海:公务员职业道德、公德与传统私德间的关系。
07年1月,浙江:近些年全国包括浙江省掀起的“文化热”、化发展问题。
06年12月,四川: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和目前农民工存在的种种问题
06年12月,北京:如何通过价格听证,保障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平等权、决算权的实现。
06年06月,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06年5月,山东:通过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保护制度切入
社会主义荣辱观。
06 年5月,广西:虚假广告,不实广告,违法广告
06年4月,吉林:通过户籍制度的历史及现状,直指户籍制度的弊端,引出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06年4月,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06年4月,上海: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实习制度。
06年4月,安徽:高校滥收费问题。
06年4月,重庆:高校滥排名问题。
06年4月,新疆:地条钢(利用废铁炼制的)大批量非法生产,
并被广泛使用到一些工程项目中,给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06年4月,天津: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节约消耗,建立节约型社会问题。
06年3月,江苏:国人热心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提出将传统
节日与弘扬民族文化结合。
06年3月,湖北:出国留学的,留学生在外国的遭遇
06年1月,江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要解决该问题需要企业
和政府共同努力。
06年1月,福建: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趋势。
06年1月,浙江:通过资源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等,“不公平”问题非常严重,切入“公平与效率”问题。
06年1月,黑龙江:城市垃圾处理、收费问题。
第二,材料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
纵观历年申论考试,时间一直没有变化,都是150分钟,但所给材料却越来越多。历年申论的考试题,2000年、2001年的给定材料是1500字左右,2002年是2000字左右,2003年至2005年升到4000字左右,而2006年则一下升至8000多字,2007年也是7000多字。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增加的阅读量,无疑增大了答题的难度,这说明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申论考试材料的内容也越来越庞杂,包含了记者采访、网上交流、新闻发布、民意调查、领导讲话、专家观点等各种形式,有事实、有评论、有对比、有叙述、有报告,综合反映各方各面对社会现象的态度、观点、打算等。这使得材料看起来更加复杂,增加了对材料阅读、分析的难度。
第三、材料的编排形式和内容类型基本成熟
申论考试所给定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一型材料,二是汇编型材料。所谓单一型材料,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集中反映一个有一定影响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种资料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客观叙述,把案例涉及的情况详细加以说明,以期让考生能“以小见大”,可以称为“一条线”。比如,2000年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材料围绕一个印刷公司更新设备所带来的噪音污染,给出了一桩复杂的民事诉讼案例,共12条材料。整个材料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下来。但是材料所要反映的问题并不是诉讼案本身,而是我国现代城市加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问题。2001的PPA风波、2003年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也属于这种形式。所谓汇编型材料,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热考试,大网站收集点问题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组编而成,这种形式的材料往往没有什么顺序可言,上一条和下一条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以期让考生能“杂中取精”,可以称之为“一锅粥”。申论考试就是要求应试者按照特定的要求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中找出其核心思想,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2003年以后的申论考试基本都是这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