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广西2010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举行。考试前一天,就有人在网上看见了考题和答案。一个多月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出公告承认泄题。2月25日,两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在哈尔滨市落网。(2月28日东北网)
在此之前,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也曾多次被传泄题,只不过最终都因“查无实据”,而没有得到权威的证实。所以,泄题本身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吸引眼球之处在于,广西此次事件竟然是第一起被证实、获承认的泄题事件。
这个“第一起”,首先还得感谢泄题者行事过于张扬。在考试前一天,便有网友公然在某论坛“悬赏”征集真题答案。而另一方面,则多少有点“自摆乌龙”的意味。据犯罪嫌疑人交代,由于事先泄题,考试结束后,QQ群内的一些未看到真题的学员认为显失公平,展开激烈辩论,接下来就发生了网友们公布的“漏题门”事件。说的难听点,这次“泄题门”还不是一起正常的舆论监督事件,而是利益相关者“分赃不均”的副产品。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事件的真相如此清晰,证据如此确凿,相关部门的第一反应仍然只是“巧合”。2月21日,广西人保厅负责公务员考试考务的一位副处长称,已经注意到网友反映的情况,并对命题人员和考卷运输过程都进行了梳理,并没有发现有漏题情况。对于论坛在考试之前出现的真题,他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至于公安系统考生高分现象,回答依然是“目前还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能是个巧合。”
巧合,巧合,多少巧合才能换来一次坦诚?
从这个意义上说,泄题漏题本身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拒绝承认,视若无睹,甚至一次又一次为了部门形象而掩盖丑闻敷衍舆论,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的“鸵鸟”心态不仅是部门公信力的一种自残,事实上也是高考、国考丑闻频发的原因。
不难判断,已经落网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只不过是两条“小鱼”而已。作为一个公考培训机构的两名普通老师,他们既没有能力接触到公考真题,也不可能操纵这起涉及广泛的“泄题”事件。在他们的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公考利益链,一头连着以真题为诱饵而逐渐壮大的中介机构,另一头则是以内幕交易换取腐败利益的公职人员。对此事件能否深挖下去捞出“大鱼”,并以此为契机重新树立公考公信力,某种程序上将取决腐败的深度和广度。但从警方“成功破获”的表述来看,前景并不令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