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全省公推选拔三百市厅级党政副职后备干部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5-08-03 14:10
 公开选拔中“考而优则仕”、群众认可难以体现以及“即考即用”、无法与后备干部制度衔接等弊端,日益凸现。为此,广东省创新选拔方式,把群众认可环节提到考试之前,将“公推公选”重点转向培养后备干部的“种苗工程”中———

  新闻缘起

  今年上半年,已实施“公选”达8年之久的广东,又推出一项新举措:在全省范围内“公推选拔”市厅级党政副职后备干部300名;全省19个地级市“公推”县处级党政领导后备干部3000名。

  这次“公推”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后备”两个字。

  以往的“公选”,多数是在岗位出缺后进行,即选即用;而且,这次“公推”也一改往常先笔试、面试,入围后再考察、测评的办法,将群众测评、组织推荐放在考试之前,群众认可、组织推荐了,才有考试资格。

  这些新举措的效果如何?记者日前到广东进行了采访。

  八年“公选” 喜中有忧

  ■即选即用,难防“高分低能”

  ■“考而优则仕”、“备用脱节”待破解

  广东是最早实施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省份之一。1997年以来,全省已组织了4次副厅级领导职位的公开选拔。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公开选拔厅、处、科三级领导干部近3000名。

  “公开带来公平,‘公选’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在具体方法上,还有不少有待完善之处。”组织部的同志对“公选”有很深入的思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即考即用,很难防止‘高分低能’;二是有的考了高分,但群众不认可,而一些群众、组织都认可的干部,一旦开始没有考好,就被彻底淘汰,一考定成败,实际上成了‘考而优则仕’”。

  此外,“公选”即选即用,难以与“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等政策规定相衔接,容易造成“备用脱节”。

  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为此,要抓基础、抓源头,努力实施“种苗工程”。要通过竞争机制,遴选大量优秀、年轻的干部苗子,放到基层培养锻炼。如何落实“种苗工程”,大规模、大范围地选好“种苗”?怎样既保证扩大用人视野,又使“公选”与落实党的后备干部政策相一致?广东省委组织部把“公选”的重点,放在通过公开推荐选拔等方式优选“种苗”上,由“公选岗位”变为“公推”任职资格。

  五大“公开” 好中选优

  ■先民主测评,再进行考试

  ■“仿真”命题,考实考活

  接受采访的当天下午,麦教猛正准备出发,参加省委有关部门为培养“种苗”而组织的出国培训。

  麦教猛现任湛江市赤坎区区委书记。在此之前,从24岁就当上镇党委书记的他,长时间在基层摸爬滚打,却没有跟“公选”沾过边。

  “以前公选是自己报名,再参加考试,感觉是‘单打独斗’。很担心别人认为自己就是为了争官。”麦教猛说,“这一次办法好,首先是群众推荐、民主测评、组织把关,每一步都体现了群众公认。自己不但不担心影响形象,反而觉得是件很光荣的事。实干的干部,不用自己报名,表现好就会被推出来,等于扩大了干部参与竞争的范围。”

  新举措带来的好处还不只是这些。

  这次“公推”后备干部前,广东出台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在程序中体现了民意的重要作用:首先发布公告,之后是会议推荐、民主测评、适当了解、单位党组织集体研究推荐、组织部门资格审核,最后才是统一笔试、面试,征求意见,省(市)委确定。

  “民意环节前移,考试环节置后,既防止了简单‘以票取人’,也防止简单‘以分取人’。”韶关市委副书记李飞介绍,“以前,有人考试得了高分,却因群众测评通不过未被选用,人们就怀疑有‘暗箱操作’。现在测评在先,这种现象就不会发生。”

  而“公选”出的是后备干部“先备后用”,等于增加了实践考验的环节,有利于更准确地选人、育人,从而提高了选拔质量。

  目前,广东已总结出选拔“种苗”的5种公开竞争方式,分别为公开选拔、公开推荐、公开选调、公开招考、公开招聘。公选,就是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公推,即以民主推荐、组织推荐为基础,引入公选的笔试和面试环节;公开选调,即根据需要从人才较集中的省直单位公开择优筛选县(市、区)副职;公开招考,即对选调生也进行公选公推;公开招聘,即对国内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按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的模式,竞争择优。

  针对“公选”考试环节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何设计好试题,仍是关键所在。

  广东采取的办法,依然可以称之为“公开”———考什么、怎么考,在考前就已通知给每位考生。而考题也可以说是公开的———全是实践操作类型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全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场发挥。

  “某县为方便残疾人出行,经公安和交通部门同意,允许残疾人驾驶机动三轮车进入县城。有的残疾人员为了谋生,将代步的机动三轮车用于载客,或将自用的机动三轮车转租,影响了城区交通秩序,引发多宗交通事故,群众对此有意见。如果你是分管交通工作的副县长,应如何处置此事?”

  这是今年“公推”县级党政副职笔试中的一道题。实际上,所有的笔试、面试试题都有这一特点:让死记硬背没有意义,让一门心思研究考试的“考试专业户”占不到便宜。试题均仿真命制,以领导干部正在做的工作或有可能遇到的事情为题材,以案例处理、情境模拟、材料申析为主要题型。

  “考生不用专门复习和准备,哪怕考试前一天你还在加班加点忙工作,考试时起点和其他人还是一样的。”命题专家、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说,“只要考生平时注意学习有关政策、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相当于开卷考试,完全可以应付裕如。”

  扩大竞争 精育良才

  ■八类“种苗”均通过公开竞争产生

  ■打通三条通道,促进“种苗”成才

  7月26日上午,第一次通过竞争选拔的45名广东省第四批援疆干部,正式飞赴新疆到任。这批干部平均年龄38岁,都是在“公推”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近年来,随着“种苗工程”的实施,广东各类干部选拔工作日益增多,初步统计有八大类,如选拔年轻干部、到贫困和艰苦地区的县级党政副职、市厅及县处级后备干部、选调生、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生、县级科技副职、到基层锻炼干部、援疆干部等。凡是致力于以干部成长为目的的选拔工作,都作为“种苗工程”的一部分,引入公开、竞争机制。

  “种苗”优良,加之配套的培训、锻炼、管理、任用措施,确保了成才率的稳步提高。2003年全省统一公开选拔的98名县(市、区)长助理,经过一年锻炼后,全部转任县(市、区)党政副职。

  “下一步我们将打通三个通道,解决备用脱节问题。”据省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一是打通“备”与“用”的通道,即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先选拔后备人选,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培养锻炼,一旦有职位空缺,择优任用。二是打通“党政机关内”与“党政机关外”干部选拔使用通道,把公推选拔后备干部的范围扩大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拓宽用人视野。三是坚持后备干部制度与干部交流轮岗制度相结合,打通省直单位与市县干部交流使用通道,让更多的“种苗”尽早成为栋梁之才。

  广东选拔“种苗”的主要方式

  公开选拔年轻干部。截至2004年底,全省公开选拔年轻领导干部2358名,其中厅级79名、处级827名、科级1452名。

  公开推荐选拔市厅、县处级后备干部。今年初,省委研究确定了300名市厅级党政副职后备人选。各市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共公开选拔县处级后备干部3000名。

  公开招考选拔选调生。1999年,对选调生工作做了统一和规范,采取公开招考方式,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办法进行。目前全省有选调生7000多人。

  公开招聘国内知名大学应届毕业生。今年省有关部门和50多家教育、科研单位和国企、民企,从全国知名高校公开招聘了100名以上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以储备高素质的人才。(人民网记者 崔士鑫)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