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市社招考公务员考前冲刺高分突破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6-06-02 00:00
北京市面向社会人员招考录用公务员于6月18号考试,还有整整20天时间。在这20天时间里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复习达到效率最大化,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是当前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这里北京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专家桑老师就此谈谈他的看法。

首先考生必须要对《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这门课的性质、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报过名以后,大多数考生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感觉它的内容都是在小学或中学学过的知识,似乎非常简单。但是按照要求认真做了些题目以后才发现,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大多数题目我们都会做,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答案来,并不容易。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对这门课不了解。《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是专门用来测量与行政职业活动有关的一系列心里潜能的考试,它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通过测量一系列与行政活动相关的心理潜能,进而预测应试者适应公务员岗位要求的潜在能力。它不是一种能力测验,而是一种能力倾向测验,主要是设定一些题目,要求你在特定的情景下,给出答案。不同的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相同的题目,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题目,把题目的顺序作一下调整,也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这就是这门课的特点。

其次,要了解《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基本题型。了解了题型,复习就有一定的针对性。《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设计的题型很多,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招考公务员采用的题型主要有六大类,有感觉知觉与速度、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以及资料分析等,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内容。各地在设计题本时,不仅在大的板块上有差别,各具体部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题量上也不有不同之处。北京这一次面向社会人员招考公务员,题型主要有五部分:一是言语理解与表达,具体为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二是数量关系,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两部分。三是判断推理,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和演绎推理,分析大纲可以看出还会有事件排序,这是和去年的不同之处。四是常识判断,按惯例应该还是单选题和多选题两部分。五是资料分析,题型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应该还是文字资料、表格资料和图形资料。

第三、要了解《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施测特点。它的基本特点:一是知识面广。特别是近年来,范围逐渐增大,可以讲是无所不包,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绝大部分学科。二是难度不是很大。所出的题目以基础知识为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绝大部分题目都能做出来。三是题量比较大。一般题量在100题到140题左右。北京市这次考试,题量估计和去年差不多,还是135题。但具体到每一部分的题量可能会有少许变化,因为去年判断推理部分没考事件排序,今年从大纲上看应该有这部分内容,判断推理部分的题量是不是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呢?四是时间比较紧。一般来说时间安排都在100分钟到120分钟之间,当然时间短题量也就相应少些。目前各地在设计题本时,大多数是以120分钟135题和90分钟100题两种模式。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北京以前一种模式为主,今年公布是120分钟,题量应该还是在135题左右吧!

第四、准备必要的辅导资料。选择一本好的辅导书很关键,因为它可以直接给你很大的帮助,借鉴别人总结的经验为我所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一点难度较大,因为现在市面上卖的各种版本的辅导书很多,大多数是相互抄袭的,倒并不是说它们没有价值,主要缺陷就是题目的的难度不够。许多考过的考生告诉我,说做辅导书上的试题很容易,正确率很高,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发现完全不一样了,好多题目没见过。说明一些辅导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考试内容变化的要求。所以在选择辅导书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比较新的。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去看图形推理部分,要是许多图形没见过,又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说明这本辅导书质量还是可以的。当然最好还要准备一本习题集,增加做题的数量,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此外,一些考生问要不要准备几套模拟试卷,我认为还是需要的,它可以帮助你查找薄弱环节。模拟试卷在题量和试卷结构上一定要符合要求,试题不能太容易了。要是能搞到历年的考试真题训练一下,作用会是很大的。

做好以上准备后,在具体复习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复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剩下的20天时间如何分配呢,我的建议是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题阶段。相信大家目前都作了一定数量的题目,但是做题目不能盲目,不是题目做得越多越好,同一类型的题目做个几十题,掌握了解题方法,形成了解题思路以后就可以了。第二阶段是模拟补差阶段。选择好的模拟试卷4套左右,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模拟训练,然后认真分析,看看哪部分是自己的弱项,针对薄弱环节再进行强化训练。感觉有一定的效果以后,就进入到第三个阶段,阅读题目阶段。很多题目你是没有时间去做的,有些题目也是没有必要去做的,但这些题目不是说一点价值没有,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把这些题目看一看,直接对照题目的答案看就行了,特别是一些演绎推理题、言语理解题和常识判断题等。考试的时候一旦出现这样的题目,直接写上答案就行了。

第二、善于总结规律,提高答题速度。一些考生准备的很早,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是就是速度提高不上去,或正确率低。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做题的时候不去总结或者说不善于总结,他们认为题目只要会作就行了。其实不然,前面说过,绝大多数的题目并不难,但是让你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按照题量和时间的比例,一般每道题目平均时间在54秒,要在这个时间里给出答案显然不容易。困难在哪里呢?显然是拿到题目以后不能立即在头脑里形成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上要浪费很多时间。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我们能够把每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熟练掌握,拿到题目以后,立即就知道从哪下手,答案很快就可以得出来了。如何总结呢?正确的方法是,既要总结作对的题目还要总结做错的题目,对于作对的题目,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而对于做错的题目,更要认真总结了,首先看看我为什么会错,什么原因使得做错了,正确的答案又是什么等。因为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都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深入地进行总结,熟练的运用解题技巧,解题的速度就可以大大提高。

一般题目的解题方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很多辅导书上都作了很好的总结,一些辅导班的老师总结的也很全面。综合起来大致如下:

1、数量关系题。它分为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部分

所谓数字推理就是给出一个数列,空缺一项,数列含有某种规律,要求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这种规律的选项填在空缺处。做这样的题目关键在迅速找出数列中包含的规律,答案很快就可得出了。如何总结出规律呢?既然是数列,我们可以从“数”、“列”两个方面来总结。“数”的方面有数的性质(包括奇数、偶数、质数等)和数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列”的方面有数列的性质(包括等差、等比数列)和数列的表现形式(如分组、交替、组合拼凑等)。绝大多数的数列都是按照这种形式构成的。

数学运算题是给出

2、判断推理题

3、常识判断题

4、言语理解与表达题

5、资料分析

第三、调整应试心态,注意考试细节。了解了题型,掌握了解题技巧和规律,并不代表到考场上就能考好。作为一门心理测验课,通过考察你对一些问题的心理反应,预测你的潜在能力。在这些问题面前,你的情绪和心态对你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如果你的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你的大脑反应速度会降低,哪怕是一般的基础题目,你也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答出,一些很熟悉的题目,你甚至可能还回答不出来。同样,如果你的情绪调整得很好,有良好的心态,在心情高兴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你的反应以及答题速度会很快,甚至一些不熟悉的题目你也能很快找到答题思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最容易产生灵感,有了灵感,你的表现力应该会大大地提高的。

首先,在考试前一定要休息好,保证考试中有旺盛的精力,使得大脑反应敏捷。

其次,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是不要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压力。考上固然可喜可贺,考不上也是很正常的,毕竟考上的人只是少数,公务员考试竞争如此激烈,少者一、二十取一,多者一两千取一,不能被录用有什么可沮丧的呢?只要你尽了力,没有什么可后悔或自责的,下次还有机会,总结经验一定能取得成功的。很多基础较差的考生,就是有了这种精神最后都取得了胜利。二是在考试中不要对自己求全责备。你也许还有一些题目不会做,或者还有些题目没有做,这也不要紧,事实上有哪一个考生能得满分?至少目前还没听说过。

再次,要注重考试过程的技巧。一是答题的顺序。有人主张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有人认为按照试卷的自然排序来答题。到底哪种方式好,其实这里不能一概而论,应因人而异。总的原则是所有的题目都要做,答题卡上每一题都要涂。很多考生的经验是,按照试卷的顺序答题,每一道题必须在试卷提供的参考时间内解决,也就是拿到一道题目时,看完题目后,如果没见过这种题型或在头脑中还没有形成解题思路就应该立即放弃,当然不能放弃涂卡,就是瞎蒙也要涂,绝对不准许答题卡上留有空白。如果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这样可以保证你会做的题目能做出来,但来回翻试卷也浪费时间。二是学会放弃。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把所有的题目都答对,答题时如果把不会做的题目放弃掉,把有限的时间运用在会做的题目上,集中精力打歼灭战,135道题放弃二、三十题,能够做对100题左右,你的成绩一般不会很差的。三是涂答题卡。必须边做题目边涂卡。许多考生得出答案后习惯先标在题本上,待全部做完后再去涂卡,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往往是当你做完题目时,时间已经不多了,涂卡已经来不及了,岂不是前功尽弃,考生为此后悔不已。

北京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专家 桑老师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