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过公务员的人都知道,除了应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招收公务员的单位还有附加的学历条件。比如具体的专业、毕业的省份、学位的等级,等等。
可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招收单位还有一些“潜在”的标准。比如,非名校、非名专业、非名师、非研究生以上学历者,不予考虑。比如,对于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要考察“祖宗三代”,第一学历非名牌高校者,不予考虑。对于那些“自学考试”、“电大”、“函授”等“杂牌军”,不予考虑。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希望招到最优秀的毕业生,本无可厚非。可是,这种以学历、学位为选人用人标准的做法,是否科学?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对学历、学位的盲目崇拜,用学历、学位人为设置的就业门槛,是否有失公平、公正?
有的用人单位简单地认为,名牌高校、名牌专业、名牌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能力强。这样的判断有一定道理。可是,也不能就此得出非名牌高校毕业生就素质低、能力差的结论。况且,没有经过考试、没有经过考核,凭什么认为非名牌高校毕业生一定比名牌高校毕业生差?
机会均等、机会公平,这是一个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表征。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国家机关在招收公务员时,人为地设置种种高学历门槛,不但不能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而且会加剧“社会的裂痕”。因为,有很多人没有上正规的大学,不是因为他自己不优秀、不上进、不勤奋,而是我们的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创造均等的条件和机会。
近日,人民网收到一个自考女生的来信,讲述了她求学、求职的遭遇。因为家里穷,生于农村的她不得不报考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招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就选择了既省钱,又可以继续深造的自学考试,拿到了心仪以久的本科毕业证。可是,在求职时,仍被无情地拒之门外,理由是:“我们不招自考毕业生。”
对于那些生于僻壤却怀有梦想的少年来说,他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可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像这个自考女生一样,并没有因为贫穷、因为起点低而放弃,而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如果我们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己任的国家机关,连最基本的考试机会都不给他们,于理何公,于心何忍?
“我只要给我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难道这个愿望很过分吗?”这是屡屡受挫的自考女生的追问。其实,这样追问的,不仅仅是自考生,还有那些不断碰壁的非名牌高校毕业生。
越来越高的学历门槛警示我们,促进社会公平,促进机会均等,政府还需加把力。(作者: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