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申论命题趋势分析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7-11-12 00:00
日前,本报曾就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及公共科目考试大纲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本期就另一重要考试科目《申论》专门采访考试学博士、公务员考试研究专家王文成先生,他从近10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命题变迁,对大纲进行了深度剖析。

据王先生介绍,从最新的考试《大纲》看,
《申论》科目部分的表述与2007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均表述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但今年《申论》科目的测查目标、考试难度却在发生着变化。

一中心变多中心

《大纲》指出,“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明了今年申论材料内容的复杂性。从历年来申论取材的主题变迁看,2001年是PPA事件,2002年是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2003年是有关安全生产与伤亡事故问题,2004年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城市交通问题,2005年是“三农”中的扶贫、维权问题,2006年是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2007年是国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材料主中心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以前的材料是一中心模式,围绕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组织材料,便于考生阅读与分析。从2004年开始,申论材料的一中心模式未变,但在选材上从更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从不同侧面形成了多个分中心,要求考生从不同的分中心来把握、概括主中心。由此带来第一个变化就是,材料字数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1574字,逐年增加至2007年的6756字,在考试时间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难度和信息捕捉难度。第二个是理解分析难度加大。阅读量的膨胀背后是信息的杂糅和对主旨的干扰。而这正体现了当今信息时代对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所以,今年的申论命题会继续体现并强化这个思想。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来整体把握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归纳、精概括,抓住主要问题。

从2000年到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都要求虚拟公务员身份,但虚拟公务员的身份发展轨迹是由“虚”变“实”。从2006年和2007年,申论考试要求考生从岗位出发解决问题。如2007年第四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如果考生对此职位要求不很了解,答起题来必然难以切中主题。从我国政务工作的务实性要求和便于阅卷人员掌握统一尺度两个方面看,这个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评判标准变化

历年的《大纲》都“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对“准确”突出强调。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务员每天要处理很多事务,对于新录用的公务员而言,工作标准求准甚于求新。命题对这一思想的落实,就是材料无限杂糅,通过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剔除申论材料中的大量无用信息、次要信息,找出主要信息、有效信息,来推断考生理解、分析和操作的准确性。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在申论的作答上,《大纲》指出解答的手段是“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其中的“精神”,指的是国家出台的与材料反映问题相关的政策。如2005年的扶贫问题,就涉及国家有关“三农问题”政策,2007年的国土资源问题,就涉及日益刚性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在资料中提及,也可能在材料之外。这就要求考生首先知道与材料相关的国家政策精神,其次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理解、剖析、运用政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一个突出的趋势是,材料涉及的政策越来越具体、越微观。如2007年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问题和“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问题,所涉及的政策非常具体。要求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把工夫下在平日,注重积累,否则很难拿高分。

鼓励创新

《大纲》指出,要“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每年都在强调答题中要有自己的东西,但这个问题每年绝大多数考生都没有解决好。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最大的不同,申论是主观性试题,要测查考生的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命题者希望看到考生能提出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观点,从差异性中见水平、选人才。所以考生在答卷中一定要尽可能地提出较为新颖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但这种创新必须在试题和考生能力规定的范围内,否则就天马行空。考生申论成绩的优劣,与所提观点、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案的创新性密切关联。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十七大报告中也把创新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所以,考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提出操作性强、有所创新的答案概括、对策能力考核。

在命题的变迁中,题目形式和问题数量都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概括归纳,还是“对策有效性分析”,或者是问答题命题取向,落实到具体作答上,还是“分析—概括—对策”。但如何概括、概括的工具有哪些、概括到位的标准是什么,对策应该怎么提出、如何保证对策的有效性,这些对于非公务员而言,尤其是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对策是申论考试的灵魂与核心,而且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公务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申论考试对策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建议考生要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对策与问题情境的匹配性、与规定身份的契合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上下工夫。□记者辛渐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