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时,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笔试正式开始。据了解,这次公务员考试通过报名审核人数达80万,竞争比例平均为1:60,竞争之激烈更甚于2007年1:50的态势。然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却出现了77个职位无人报考和10个职位报名通过人数未达到计划人数的现象。
今天,公务员以其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往往成为高校学子们的首选,一次考不上接着考,因此还诞生了“考公族”。无疑,公务员报考热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是件好事,报考的人数越多,越能优中选优。正是在千军万马挤上了新“独木桥”的前提下,明明有了职位而不去争取,导致不止一个地方发生公务员职位之间报名情况的严重冷热不均状况,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从对公务员职位的这种选择中,不难窥见一些社会动态。
像往年一样,在昨天的考试中,无人报考职位仍然主要集中在气象、海关等系统。比如,甘肃省气象局天水市气象局的业务科气象业务管理职位计划招1人,结果无人报考。另外,兰州海关海关业务职位计划招8人,结果只有7人报名。而个别职位出现无人报考和报名通过人数未达到计划人数的主要原因为工作地点偏远,事业单位居多,职位属于一线、工作较为艰苦,以及学历要求高,专业性强等。尽管如此,我们暂时还是不要埋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太高,当前实施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的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需要大家尊重市场规律。因为,每个人择业时势必都要受到利益的驱动,相关职位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考者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应该审视的是公务员职位本身。
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中,权力的本质应该是一种负重,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负重。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权力越大,意味着责任也越大。如果“热门”职位的报考者拥有敦煌壁画里那位“萨陲太子”的境界,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可惜现实未必然。报考冷热不均的背后,折射出的实际上是部门行业利益的差别还非常悬殊。一些职位报名火爆,不能排除报名者盯着的是那些权力较大的职位背后隐藏着的种种“好处”,有学者更以“灰色收入”名之。也就是说,考生们纷纷瞄准职权部门,大抵是看到了“权”而忽略了“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在于诸多岗位上的“权责对等”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一些权力较大的职位的风险性没有真正得到体现。从这个角度看,推进问责制度的深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一些职权岗位的超稳定性,已成当务之急。
在市场经济氛围下,绝大多数人在报考公务员时,不再响应道德理想主义的召唤,而是按照切身体验的利害考量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他们会对职位的权力与责任、岗位收入与工作强度作出权衡,把距离权力核心的远近与实际经济收益的多少成为主要的计算参数。所以,“冷热不均”与其说反映了当代人的思维观念问题,不如说更反映了现实中的制度安排问题。那么,在加强对报考者树立正确就业观和事业观引导、打破“官本位”思想影响的同时,还要关注职位本身的“内涵”,这比单纯的说教或责怪更有实质意义。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出现冷热悬殊的“非常戏剧性的情况”,已经不是一时一地的新闻了。公务员考试的本意,是在公平竞争中选拔优秀人才,参与到政府工作中以提高效率。然而报考的“冷热不均”症很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这种现象不该持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