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近年来罗定市一直把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坚持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尊重、工作上支持,以真情、出实招,积极建立关爱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机制,有效稳定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发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搭建平台,让“村官”学习有劲头。今年8月初,罗定市从实际出发,作出选送部分“村官”参加省委党校函授大专班学习的决定,并对就读的村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分别由该市财政负担90%和80%的学习费用,对取得省委党校颁发专科毕业证书的,在今后招工、招干、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为提高该市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选拔使用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该市93名“村官”已于10月上旬参加了省委党校函授大专班的入学考试。选送“村官”上大学,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学习的劲头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利于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改善待遇,让“村官”生活有甜头。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牢牢夯实党的执政之基,罗定市委、市政府继前几年财政投入数百万元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提前达到省委提出的目标要求后,最近又在财政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压缩非生产性开支,计划每年再划拨220多万元,以改善“村官”的待遇。从今年7月1日起,编制内的村干部由每人每月300元增加到350元,支书、主任每人每月增加到360元。另外,该市制订了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具体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将考核奖励分三个等次,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等次由各镇按3:4:3比例评选,奖励金由村奖励到村(居)“两委”干部,村(居)干部之间再按职位和贡献大小评定奖励等次。通过提高工资、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提高村(社区)干部的待遇,进一步激励村(社区)干部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拓宽出路,让“村官”政治有奔头。为充分调动村(社区)干部的积极性,使村(社区)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罗定市在2008年的国家公务员招考计划中,在全市有限的30个指标中,经过最大的努力争取到5个名额放在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干部中招考,千方百计将工作优秀的村(社区)干部选到国家公务员队列,较好地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优不优秀一个样”的思想。另外,在今年的7~10月,罗定市以罗城、附城、双东为试点镇,经过精心组织开展,已初步发展了8个社会群团组织,拟选聘11名村(社区)支书(主任)作为专职工作人员。通过发展镇社会群团组织工作,把符合条件、群众基础好、威信高、能力强的村(社区)支书(主任),依法选聘推荐到社会群团组织作为专职工作人员,并按照有关的文件规定享受镇一般事业干部同等的工资、福利和退休养老待遇,为解决村(社区)干部的出路提供了又一渠道,是选拔后备干部,形成良好的干部梯队模式,更好地促进农村干部成长和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又一新举措。
选拔“能人”,让“村官”工作有盼头。罗定市从2004年9月起在全省内率先试行选拔党员能人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取得明显成效后,2006年在全市全面铺开聘任能人当“村官”的做法,各镇通过内选、外聘、回请等措施,选任、挂任、聘任并举,全市共选拔382名外出能人挂(聘)任村官,其中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200名,聘任为村委顾问的182名。“能人效应”的发挥,优化了村级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村级领导班子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让村干部和群众看到了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