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报考冷热不均 折射大学生就业含利益驱动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7-12-29 00:00
新华网上海电(记者刘丹)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工作日前结束。在目前炙手可热的国家公务员报名考试中,却有59个公务员职位无人报考。另一方面,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
毕业生数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严峻。这两者对比形成鲜明反差: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对一些公务员岗位不屑一顾。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寻思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对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无疑有所启发。

--公务员报考"冷热不均"

从各职位通过审查的报名人数来看,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情况严重"冷热不均"。最热的一个公务员职位,通过审查的报名者高达几万人,冷门的公务员岗位的报名者却寥寥无几,与此同时仍有59个公务员职位无人报考。一方面是那些炙手可热的职权部门报考者挤破了头,另一方面,一些"清水衙门"人气较差,难以招到急需的高质量人才。热门职位一般都集中在税务、海关、人事、财政等部门;而气象、地震、矿业、测绘、水利等部门的报考人数相对较少。这些无人问津的职位,多分布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偏僻地区,如广西百色、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例如,某省国家广电总局干部人事管理的职位计划招收2人,而报名人数从第一天起就直线上升,截至报名结束时,该岗位报考者达到了8095人,报考比例达到了1∶4047。而甘肃省地震局、省气象局却颇受冷落。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部分职位"遇冷"的原因在于专业性较强,工作又辛苦,升迁机会也不是很多,总体来说,职位的回报率较低。此外,也有些出现冷门的职位是因为报考者对这一职位了解不够。

其实,公务员报考的冷热不均现象已经存在多年,只是各种冷门现象,均被公务员报考的总体火爆所掩盖(2008年公务员报名首日,众多网友抱怨人事部网站无法登录,造成"网络大塞车"),并没有被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公务员"报考热",有专家认为,报考冷热不均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个人择业时所受到的利益驱动。一些职位报名火爆,不排除报名者是抱着获取"灰色收入",享受公务员职位特权的心态,并且与一些大学生择业定位不清晰、盲目跟风有关。

--大学生为何"有业不就"

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毕业即失业"日益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但为何一些偏远地区、或冷门岗位无人问津,放着好好的业不就呢?绝大多数冷门职位都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偏僻地区,就很能说明问题。那里生活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低、发展机会少。近年来,在谈及大学生就业困难时,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的领导,无不指责大学生"有业不就",期望太高,太挑剔。一方面是就业难,一方面是"有业不就",到底原因何在?

据一项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长达十几年的教育投入需花费10万-20万元;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需要用25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还清父母的教育投入费用。在我国农村,为供养一名大学生而全家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教育的高投入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期待偏高,试想倘若大学生毕业后每月1000元左右的薪水,养活自己都困难,又何以平衡教育支出?

其次,在当下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往往产生这样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就业指导老师总是告诉学生要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可提高就业成功率,也可降低就业成本。而另一方面,学生们受社会劳动价值观念的影响,把择业范围集中在少数地区、行业和岗位,"面子就业"思想极重,加重了热门岗位的竞争,导致冷门越冷、热门越热。

此外,还有一种"有业不就"的情况属于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的不一致,某些高校为扩大招生名额,不是依据社会需要,而是老师能讲什么课就开什么专业,造成了一些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加上大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相对陈旧,存在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实际岗位需求之间产生"隔膜",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如何改变大学生"有业不就"和"就业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透露,在近期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4.3%。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0.5%。而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0%。应届大学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增长了3.2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建议:政府应创造条件吸引毕业生到偏远地区某些岗位去工作,这是扩大有效就业需求的途径。当前实施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的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与其埋怨大学生就业期望太高,还不如关心职业本身的"内涵",用岗位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去吸引大学生。比如,同样做教师的工作、同样做公务员的工作,没理由因为工作地点、工作岗位不同而得到的待遇不同,更不能越是大城市、越是环境好的单位、岗位,待遇越好。对于这些岗位,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宏观调控制订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待遇要比其他一些大学高,而之所以学校开出高薪,是因为学校地理位置比较偏,生活不太方便。而哈佛大学采取的是低薪政策,这在美国高校中比较有名,哈佛实行低薪是因为有底气,她可以给任职教师带来其他诸多的荣誉,有哈佛的经历,到其他学校应聘很容易获得高薪机会。市场的规律就是如此。

真正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自身。政府与学校应向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就业信息,这包括这所学校往年毕业生的真实就业信息、社会有效需求信息等,并基于这些信息,给予大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

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规划应紧贴市场需求,培养更多符合岗位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当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高校一家之事,不过,高校如果能在这方面积极探索,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可能会早一些得到解决。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