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年伊始,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庆祝新年的欢乐气氛中,吉林大学学生李英正开始新一轮紧张备考。虽然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结束,但河北、江苏、天津等地的公务员考试在即,她还有好几场“硬仗”要打。同李英一样,她身边的不少同学也加入了公务员考试大军,成为“考碗族”。
李英称自己是专业“考碗族”,放弃了考研,也不忙于赶赴各种招聘会。“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准备公务员考试,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端公家饭碗’‘吃皇粮’这些想法可能有些‘守旧’,但在目前的就业压力下,我觉得很实际。虽然当公务员没有‘钱途’,但它起码能给我稳定的生活。”
为了公务员考试,李英已花费近千元。“过两天去外省市参加考试,还得花更多钱。不过,只要能考上,再多的苦也不白吃,再多的钱也不白花。”她说。
近年来,持续火爆升温的公务员考试已经在大学校园“催生”出了一个特别的族群——“考碗族”,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直辖市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多数“考碗族”的价值标准是:多考级别高的,多考经济发达省份的,离家越近越好的。
公务员考试的有关书籍在各大书店的销售量居高不下,公务员培训班场场爆满。公务员考录打破了身份、户籍、地域、专业等多方面的限制,降低了报考门槛,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其中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据人力资源网站调查显示,8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都对公务员工作青睐有加。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应届毕业生刘可的“考碗”经历“潇洒”得多。“没有认真复习,只买了些题做做。”刘可将自己的“考碗”经历戏称为“蜻蜓点水”。她说:“我对当公务员没多大期望,全当为自己积累经验,据说不少大企业招人,就是参照公务员考试的模式出题。”
除了“考碗”,刘可还为自己报考了研究生、托福、GRE及法律专业相关认证考试。此外,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宣讲会、招聘会。“多个机会多条路。”不过这些尝试也让刘可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财力,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泡在自习室,而报名费、资料费等求职成本也让她吃不消。刘可感到很茫然:“为能得到好工作,我已使出浑身解数,我觉得自己很被动,有些力不从心。”
热考公务员折射文科毕业生分配难
据统计,2007年12月,有64万名考生参加了国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公务员考试。浙江省人事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计划考试录用公务员4228名,注册报名人数超过25万人,比2007年多了35000余人,平均一个职位有60人报名。其中最火爆的1个职位,报考人数高达864人。
“考碗族”的壮大不禁令人忧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当“考碗族”?公务员真的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吗?大学毕业生热衷于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现象,折射出我国高校中庞大的文科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背离,导致文科生求职难于医科生和工科生。
据预计,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应届毕业生中,文科类人才比理工科类人才的就业更难。目前,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是专业型与技术型人才,对文科类人才的需求仅占招聘需求总数的24.8%。相对而言,文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记者从中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处了解到,真正热衷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大多是文科类学生。公务员考试专业门槛较低,又能契合毕业生的期望值,加上考试本身也逐步规范化,很符合善于应考的文科生口味。除了部分学生真正有“仕途理想”之外,大多数文科生迫于压力,不得已而孤注一掷,甚至是别无选择地将所有的砝码压在公务员这座“独木桥”上。
一边是文科类毕业生残酷的就业形势,一边却是各大高校纷纷增设文科专业。文科相对于理工科来说,办学成本低、环境要求不很严格、师资要求不高,能给高校带来很大的利润。在利润的吸引下,新闻、法律等文科专业在各大高校满天飞。
现实专业需求状况和高校培养状况脱节的现象,应该引起高校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对学科设置作出长期的、全局性的规划,切不可任凭市场利益驱动,却由学生和社会承担后果。
观念一变天地宽:别样选择别样幸福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就业也许并不那么难。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大批学子长期滞留,越聚越多,确实出现了大学生一岗难求的就业局面。
然而,来自企业和偏远地区的信息说明,企业要招到合适的人比大学生找工作还要难,偏远地区更是无人问津,原因是基层的岗位没人愿意干,艰苦的环境更是难以吸引大学生。从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看,也呈现“一多一少”的特点:报国家公务员、省直公务员的多,报基层公务员的少。在区县及小城镇,基本不存在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团委的消息说,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大学毕业生不挤公务员独木桥,选择到西部锻炼。从2003年开始,已有300多名志愿者留在内蒙古就业。这些扎根在内蒙古的志愿者,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很多人还在草原上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的莫锋,本来可以有很多机会选择,比如报考公务员、投身大企业等,但是他却选择来到赤峰市巴林右旗卫生局志愿服务。2004年,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由于工作出色,他又被选为巴林右旗卫生局副局长,现任巴林右旗大板镇党委副书记。“西部,不仅让我发挥了才干,同时还让我有了美满的婚姻。”莫锋和妻子恩爱有加,他们的小女儿已经1岁多了。
像莫锋一样,已有120多名志愿者奉献草原情定终身,实践证明他们别样选择也收获了别样幸福。2007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团委专门为内蒙古西部计划志愿者举办了大型集体婚礼。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家王小章认为,从个人而言,选择公务员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性认识,因为中国社会政府机构占有相当大的资源,可以从中得到工资、住房等有形收获和社会地位、声誉等无形收获。这样的高预期,使众多毕业生选择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人人争当公务员肯定有弊端。公务员工作相对不专业,如果其中聚集了大批理科、工科甚至医科方面的大学毕业生,不能不说是教育投资的一种浪费。对于社会而言,无异于人才的流失;对于个人而言,不能笼统地说好或者不好,主要得根据他的个人职业规划,看付出与实际收益之间的比较相差多少,学生们应该理性对待和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