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渐扩大,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今年,海宁市高校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长200余人,而企业的用人计划却没有相应的大幅增加。面对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海宁市积极探索,寻求解决之道。
难题一:热门岗位不再,供需缺口扩大
破解之道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企业就业,并提供待遇保障
经济危机对外贸出口类企业影响较大,一直需求巨大的销售类岗位大幅缩水,经营管理类和技术工种比例上升。高校“热门专业”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双向缺口,造成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海宁市人事局积极出台政策,保证毕业生在报到、就业等各个环节享有充分的信息、优质的服务和贴心的关怀。海宁市还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企业就业,让大学生不拘泥于以往的热门岗位,而是根据实际,提升选择的客观性。海宁市政府还对进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财政补贴,为与企业签订5年劳动合同、档案落在人才市场的毕业生提供每年2400元的补助,连续补助3年,解决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难题二:工作经验不足,供需缺乏沟通
破解之道 就业见习制度帮助毕业生尽快掌握工作技能
据统计,在海宁市的招聘企业中,超过75%的岗位需要一定工作经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招聘人才比先前更为现实,工作经历往往成为求职的试金石。而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导致一次就业率较低。为此,海宁市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引导毕业生熟悉工作环境、尽快掌握工作技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并与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另外,针对部分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辛苦培训后迅速跳槽,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时候存有顾虑的情况,海宁市引导毕业生认清严峻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重新建立用人单位和就业者的互信局面。
难题三:人才储备不足,横向供需失衡
破解之道 外出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跨领域平衡人才供需
经济危机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事业用人单位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开始凸显,后备人才捉襟见肘。而近段时间,珠三角加工出口企业由于停产、倒闭却出现了技术型人才剩余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海宁市抓住机遇,一方面就当前形势积极引导企业人才储备的战略走向,鼓励企事业单位进行后备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外出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跨领域平衡人才供需,大力引进本地缺乏的人才,解需求之渴。
难题四:就业前景严峻,困难家庭担忧
破解之道 搭建平台,为困难家庭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
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一直受到各方的重点关注。有部分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因为经济等原因而无法顺利踏出就业的第一步,经济危机更是让他们的就业雪上加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出现了信心缺失、就业困难的情况。为此,海宁市大力推进援助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活动,通过积极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为困难家庭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以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