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喻为“就业寒冬”的2009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地处温州的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扎实细致的就业服务工作,使毕业生签约率呈现“逆市飘红”的良好局面。据省教育厅最新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统计数据,截至5月10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130名应届毕业生中已有1769人签约,签约率达83.06%;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680名应届毕业生中已有2131人签约, 签约率达79.54%,分别比全省高职生签约率高出44.09、40.57个百分点。
一、产学合作铺设就业路
两校均致力于“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培养适用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一是强化实践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学做合一、校企合一、教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训工位数与教室座位数比为5:3,生产性实训达90%以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发挥校企联合改制的独特优势,通过与主管单位、自办的13家企业,及引入校内的12家企业实现“校企一体”办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顶岗经历证书三证贯通。2008年,学生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为93.6%,其中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为22.7%,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项岗实习、订单培养,为毕业生就业开设直通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提出“以育人为本,主动让利企业”的合作理念,学院的35个专业与温州的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紧密结合,并先后与35个行业协会、200多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引入27家民营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校企合作网络。学院还专门举办“顶岗实习推介会”,以预就业形式开展顶岗实习,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与顶岗实习单位的签约比例达60.7%。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牵手知名企业,与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等1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大学生订单培养和就业见习合作,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带动整体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创业钥匙”开启“就业门”
两所高校都致力于将高职教育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在办学过程中注重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引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并充分利用温州民营经济先发优势,逐步创建了一个融创业创新课程、创业创新实践、创业创新培训、创业创新研究和交流于一体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一是构建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构建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并将此纳入该校三个全国示范建设目标之一。学院成立了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初步构建起了创业教育课程和文化体系,如开设了创业教育必修与选修课程,组织编写了2门创业教育校本教材,开通了“创业文化网”,组织开展了12场“温商创业论坛”以及皮具、服装、吉祥物设计等一系列创新创意文化节系列活动,进一步浓厚了校园创业氛围,提升了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是依托创业园,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实践体系上,两校均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商贸园和草根园,精品园的学生以专业为支撑组建公司或者创业工作室;商贸园的学生在校园商业区租赁店铺创业;草根园的学生开展炼摊实践。分层次的创业平台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学校还聘任了26名“双师”素质教师担任创业指导师,建成了房地产概念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建筑图文制作等3个学生创新工作室(2009年计划再建5个)。目前,温职院已经有100多个学生创业团队,有600多人参加创业实践,参与创业的学生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10%。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工程,2004年起与温州团市委联合建立温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有62个创业团队在创业园区得到锻炼。2008年,该校学生创业实体营业额达423万元,并累计提供28000人次勤工俭学和就业实习岗位。2009届毕业生中有6支团队入驻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共吸纳了104人就业,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以服务促就业
温职院和工贸学院在对金融危机和温州民营经济作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以服务促就业”的工作思路,对2009届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到了早做安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是把握规律,建立动态职业生涯规划。浙江工贸职业学院在学生入学时就安排就业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并安排学生到人才市场了解情况、到中小企业参观了解企业需求。学校早在2000年即将职业课列为毕业班学生的必修课。还先后与温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温州市人事局合作创办了“温州劳动技能人才市场”及“温州人才市场”,通过两个人才市场,有效提升了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将职业指导室设在人才市场内,建立毕业生“求职档案”,组织学生体验求职就业等。据抽样调查,该校每学期进入人才市场体验就业求职的,大一学生人均12次,大二学生人均23次,大三学生人均27次,使之成为学生最好的“就业学习基地”和“就业体验基地”。
二是“走出去,请进来”,广泛搜集就业岗位信息。通过专场招聘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截至4月底,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专场招聘会等向2009届毕业生提供招聘岗位8700多个,并对岗位落实情况实行跟踪反馈制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2场大型招聘会和32场校园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712家企业共6842个岗位,岗位数与就业人数比为3:1。广泛开展职业岗位搜索行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系一片的作用,把手头拥有大量人才订单的行业协会引进校园,对毕业生进行整体“抱团”推销。开展“教师走访企业寻岗位”和“技能尖子进名企”活动,为毕业生就业穿针引线。学校还及时收集毕业生信息,建立校友档案,挖掘就业岗位;定期举办“校友访谈”,与毕业生交流求职和创业心得。还成立了学生就业互助或“就业服务队”,动员低年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等帮助毕业班学生搜集各种用人信息。仅温职院就在就业网上搜集发布了510家企业的6000多个岗位信息。
三是深入调研,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特别是“双困”学生就业情况。温职院建立了系部领导与毕业班结对制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实行就业跟踪推荐制度,多渠道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工贸职院专门制定了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建立了贫困生就业帮扶责任制,由各系部指定人员跟踪指导,推荐岗位,落实就业。两校还经常专门召开就业困难和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了解学生就业心态及就业情况,根据贫困生就业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为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建立了毕业生就业状况定期调研分析制度,及时了解分析各专业签约人数]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就业意向等情况。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服务QQ群等通讯平台,在班级建立就业信息员制度,及时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