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31名新提任副县级领导干部,昨天接受了为期一天的培训。今天起,他们将陆续走马上任。
此次推出31个目标职位,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分量之重,前所未有,比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公开选拔的县级领导职位总数还多。市竞争性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选拔工作,坚持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体现了五大导向,并有不少创新之举。
突出五个导向
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导向。选拔出的31名“副县”中,有15人在基层乡镇(街道)一线任职,有13人基层一线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其中2人超过了20年。
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导向。31名“副县”中,34岁以下的有12人,最年轻的仅26岁。
重视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的导向。31名“副县”平均年龄37岁,其中45岁以上的4人, 40岁至44岁的6人,35岁至39岁的9人。
重视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导向。这次选拔了3名女干部、1名非中共党员干部和1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县(市、区)担任党政副职,进一步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重视盘活干部人才资源的导向。这次竞争性选拔,有部分岗位面向企事业单位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选拔,旨在打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之间人才交流的渠道。
31人均为综合分最高人选
这次竞争性选拔工作实行量化评价,内容包括笔试、面试、素质考核、考察等四部分,各占32%、48%、10%、10%,合成综合量化评价分数。
笔试主要侧重考察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突发性事件、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试卷满分100分,其中主观题占80分,以案例分析、策论等为主。
面试突出测试考生的综合分析、临场应变、解决问题等实际工作能力。试题内容既涉及领导方法和艺术、领导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案例,又涉及社会管理的一些热点问题。
素质考核是指对面试入围人员的基本条件进行量化考核,包括任职时间、领导岗位经历、基层工作经历等指标,使考试和平时考核相配套,避免“高分低能”。
考察综合情况由群众评价、考察组集体分析评价和考察组成员个人评价三个方面组成,分别占20%、20%、60%。最后,根据笔试、面试、素质考核、考察等四项综合量化评价得分进行排序,都把每一个岗位综合得分第一名作为拟任人选。
首邀群众评委全程监督
此次全过程公开选拔工作信息,全方位监督选拔工作情况,就报名、笔试、面试、考察和拟任人选公示等情况发布了5个公告,并第一时间解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了解,此次选拔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不少创新突破。面试评委除领导专家外,还在基层一线的“两代表一委员”和民营企业家、劳动模范中筛选22名群众评委,直接参与评价打分。在考察过程中,组织群众进行民主测评、征求意见,避免“少数人选人”等现象发生。
组织群众代表参与各环节的监督。笔试环节,组织110名温州大学教师担任监考人员;面试环节,安排了24名监督员,其中12名从市纪委干部中抽调,12名从基层一线的群众代表中邀请,使他们全程参与到面试的核心环节,让群众了解选拔工作的严密性和公正性。讨论决定环节,邀请了10名“两代表一委员”,全程旁听了市委常委会对31名“副县”的研究票决过程。
实施严格保密
据了解,此次选拔工作中对三个方面的内容实施严格保密。一是命题工作,包括试题题本、命制人员、出题地方和改卷场所等,同时对负责试卷工作的人员实行封闭式管理。二是面试评委构成,采取了推迟通知时间、回避邀请内容、监督通知人员等措施,同时还采取了评委、考生“双抽签”方式,直到面试开始前最后一刻才通过抽签方式确定每个考场的评委组成。三是各项累计分数,采取了笔试分数先行保密的方式,入围面试考生不掌握自己的笔试成绩,避免给后阶段工作带来干扰。在考察阶段,考察组成员同样不掌握考察对象笔试、面试和素质考核分数,避免“先入为主”,影响考察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