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街道领导,你好,你好!”
从8月28日起,石玲辉每碰上熟人,对方都会亲切地与他打招呼。这多少有点让他不适应。
在这之前,石玲辉还只是椒江葭沚街道董家洋村的党支部书记,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官”。如今,他顺利完成了由“蛹”到“蝶”的蜕变,顺利当选为街道副科级组织员,成为台州从“村官”选拔为“乡官”的第一人。
一直以来,社会上调侃村干部: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盼头”、“退休”后没“花头”。
不过,椒江区却打破了村干部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政治壁垒,大胆地从全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街道副科级组织员,拉开了优秀村干部录用选拔改革的帷幕。
一次大胆创举
选拔“村官”直升“乡官”
7月3日,椒江区委发布了题为《开展差额选拔副科级组织员工作的通知》。文件称,在此次8个副科级组织员选拔中,其中一个职位面向全区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选拔。
这意味着,一个农民身份的村党支部书记,不但可以循此通道进入干部序列,而且直升副科级岗位,用当地干部的话说——“连升两级”。
葭沚街道组织委员叶华刚立即着手布置。根据上述文件规定,本次选拔要广为宣传发动,从7月6日开始到8月结束,凡符合条件的都应参与。
此前,椒江曾经也有村干部经过考试被选拔进入干部队伍的,但都是一般干部。此次直接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档次”自然不同。
2009年4月8日印发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具体办法,加大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
椒江区委书记王建平说,这次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是贯彻省委和市委刚刚召开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大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虽然只有一个名额,但体现了一种导向。”椒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国平说。
副科级组织员是一个党务干部职位,主要工作是负责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因此,椒江只面向村党支部书记选拔,其他村官无缘此次机会。
王国平认为,村党支部书记必须站在大局考虑问题,尤其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要与上级组织保持一致;在重点工程推进中,不能以个人或者小群体利益出发。而将村党支部书记列入干部选拔后备队伍,将极大鼓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参加选拔的村党支部书记纷纷表示,这样的选拔,将会大大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从过去“推着干、哄着干、宠着干”转变为“主动干、创新干、比着干”,这对支持重点工程、发展党员、廉政建设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将会有促进作用。
“这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村干部越来越重视。包括前几年开始,从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门槛已经放低。而这次直接是选拔副科级干部,‘意义不同了’。”
石玲辉认为,村党支部书记对农村基层工作情况熟悉,这次选拔对个人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是一个挑战。“以前面对的是一个村,选上了面对的是一个街道,对今后个人的成长很有好处。”
经历了此次全程选拔,石玲辉感觉自己有了一些进步。“以前没有经历过,也没有怎么梳理过这些思路,现在对基层情况的判断明晰多了。”
此次选拔,不仅吸引了村干部们的目光。石玲辉成功入围后,不少人打电话来向他祝贺。
“这种选拔会是制度性的,今后会持续下去。”王国平说。
一套科学程序
11名“村官”公开透明角逐
“这次差额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项或两项差额,而是全程差额,即差额推荐、差额笔试、差额面试、差额考察、差额票决。”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徐章福说。
7月10日,石玲辉他们接到了街道组织委员的电话,推荐他们竞争这个副科级组织员的职位。
截止到报名结束,共有15名村党支部书记获得提名推荐。
不过,有4人在资格审查阶段被“差额”掉了。其中,2人是因为近3年内没有发展党员,1人因村里被列入本年度计划生育整治村,1人因前些年违纪被纪委处理过而被否决。
在此过程中,椒江区委组织部向纪委、计生等相关职能部门书面征求了意见。
“这次差额选拔参与热情高、工作要求高、社会关注度高。区里对基层干部的重视、选拔使用体现了新的用人导向,本地媒体开设专栏进行动态报道,各个环节由纪委全程监督,社会反响较好。”徐章福说。
7月20日,笔试开考。上午9时,11名村党支部书记准时来到考场。题目是由市委组织部干部和党校的教授们出的。为了保密,他们被纪委安排在全封闭的房间内,直到考试结束。
结果,这考题对村党支部书记们来说太难了点。第一名也只得到49.5分,第二名石玲辉得到46分,其他人,二三十分的都有。
为避免“高分低能”,方案规定,根据不同的工作年限、获奖等情况,可以获得最高10分的加分,以平衡理论和实践能力。最终,石玲辉等5人获得面试资格。
7月26日,面试开始,每人限时12分钟。考官全部从其他县市抽调,以免有其他人为因素干扰。另有10名特邀的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观察员”在座。
“现在干群关系难处理,群众骂干部‘不实在’,干部讲群众‘不听话’,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面对考官的提问,石玲辉思路非常清晰:“首先心态要调整好,朋友聊天时我说过,要把本村村民看成全世界最好的村民。如果村民不配合工作,要先自我反省。”对于另外两个面试题,石玲辉回答得同样精彩。
7月29日,前5名进行体检。第四、五名体检未能通过,正好剩前三名进入组织考察程序。经过区委组织部考察,最后决定差额掉第三名,向区委常委会提出石玲辉和另一人作为差额票决人选。
8月28日,椒江区委常委会经过差额票决,决定石玲辉拟任副科级组织员。
票决干部制度也是椒江的首创。1989年4月的一次全委会上,椒江13名党委委员无记名投票,逐个表决44名干部的任免。组织部当场唱票计票,最终有3名干部因为票数没有过半而被否决。这是全国范围内最早进行的全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干部任免的实践。
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椒江的干部任免一直采取这一办法。椒江的经验随后引起了中组部的关注。2001年,中组部在全国推广了干部任免票决制。
一种身份转换
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途径
“这次村支书差额选拔任用,与录用事业单位人员程序相配套、相同步,是集公开选拔、干部录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王国平如此评价。
2002年,椒江区推行乡镇、街道团委书记直选,打破了身份限制。当时规定,非干部身份的社会人员也可以参加直选,但因选上的均为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因此一直没有产生身份转换的案例。
直到2006年,来自企业的李嬉熙直选为葭沚街道团委书记,成为第一个践行这个制度的团委书记,李嬉熙因此得以转为事业编制。
根据这个经验,此次从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副科级组织员采取了同样的办法,即村党支部书记任用人选由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办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录用手续,再调入相应单位任职。
徐章福说,竞争性选拔街道团委书记,既为党的干部任用提供了借鉴,也为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了基础。
以往村干部选聘或选举为机关领导干部,只有职位,而不改变其人员性质,不像这次村干部可转为全额事业编制人员。
因此,这次选拔还解决了领导干部与村干部考录的接轨问题。一方面,选拔严格按照领导干部的选拔程序进行,另一方面完成了录用前的农民身份转事业干部身份问题。“领导干部选拔和身份转换两个制度衔接起来了。”徐章福说。
此次选拔的意义,还不止于村支书选拔,而在于整体的领导干部选拔方式。8月4日,椒江区委扩大会议充分肯定了这种方式,并决定待条件成熟后,出台《椒江区差额选拔领导干部试行办法》,以制度的方式巩固改革成果。
“优秀人才要有上升的通道,不能游离在体制之外。根据省委、市委的要求,我们还要从社会上广揽人才,今后,大学生村官也有可能循此途径成长起来。”王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