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届学生毕业。五年前,这些学生从其他学院转入国学院进行学习,成为国内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始了与传统学科不同的学习历程。作为人民大学这一届就业情况最好的院系之一,国学院1/3的学生将继续攻读研究生,而其余2/3的学生也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
劣势
未写入专业名录错失机会
国学院的学生在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遇到了开始不曾设想到的困难。特别是因为国学院的成立仅有短短五年,“国学”专业还没有进入国家专业名录,不少用人单位尚对国学缺乏了解,这些外部环境使国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也遇到一些意外。
例如,不少用人单位在用计算机自动检索应聘者简历时,仅能识别“中文”“历史”“哲学”等名称,而对“国学”专业则直接排除,这可能会让国学院毕业生与一些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优势
背景特殊更容易吸引考官
但背景特殊的“国学”两字同时也能吸引面试官的注意和好奇,成为应聘时的有利条件。
国学专业的学生往往要从事文字相关专业,而五年的学习使学生有了更多的积累和沉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再加上更为主动的学习能力,成为很多单位青睐他们的原因。一名事业单位的HR表示,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这些有硕士文凭的人来说,只要一个月左右时间就可以掌握,但是文化底蕴却需要多年积累才能有。
希望能够做一代儒官
求职故事
在同学们还在为得到一份offer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国学院的陈昌智取得了令大部分文科学生都很羡慕的成绩:他经过一个月的投递简历,得到35个笔试和面试机会,12次进入最终面试,拿到8个offers,包括中国海外实业、兆泰置地、航天研究院、北京建工集团等。
在那么多选择中,陈昌智却选择了薪水最少的一份——到上海金山区当公务员。这是因为陈昌智受到国学思想的熏陶:致学和从政,是求学的最好出路。而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理想,现在是去实现政治理想的最好时机。
陈昌智的政治理想也颇有国学的味道,“孔子说过"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以国学的思想和政治从来都是相关的。”陈昌智称自己的为政理念是“诚”,今后不管对同事对领导还是对人民群众都要秉承诚意。
陈昌智在2月末才开始找工作,和其他同学相比晚了很多。刚开始他也担心自己找工作会太不顺利,可是一个月的时间,他发出了120份左右的简历,并且有1/3得到回复,“找工作没有那么难嘛。”谈到找工作的秘笈,陈昌智认为他沾了国学院学生的光。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国学院充满好奇,给了他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国学院秉持精而不滥的教学理念,控制学生规模,“经济的岗位多,但是经济学生也多,所以学生也没优势,而国学院的毕业生就我们一家。”另外,即使用人单位通知不用带任何东西,他也一定会带上证件、作品和荣誉证书去面试。特别是作品,因为国学院的学生从大三就开始做研究,所以他有丰富的论文,以及在学生工作中涉及的宣传国学院的手册等,这些都吸引了HR的目光。
工作以后,他打算继续看书,继续学习和践行“修齐治平”之道,并且希望能够“出将入相”,做一代儒官。
热爱民族文化的人才会赢得尊重
求学故事
侯浩然从研二开始奔赴德国慕尼黑大学读博,国学院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在人大国学院读了四年,在德国还是很受用的”。
当他在德国正式进入学习阶段,他发现自己不但不比国外的其他学生差,甚至有不少优势。比如在古汉语文献的利用上,为了能与国际接轨,国学院不惜代价大力聘请一流专家给学生上课。在这样的环境下,侯浩然曾经在国学院陆续学过藏文、满文、蒙文、梵文、西夏文和回鹘文六种文字。“即便现在在慕尼黑大学也难得有这么便利的学习条件。”
虽然是研究国学,但是国学院十分强调学生的外语能力。当时,他们常常会组织一些读外文著作的读书班,另外还经常请一些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来做讲座,随时带来最前沿的研究讯息;而平时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也经常交流国际学术动态。这些经历,都让侯浩然到了德国后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如今在德国的侯浩然不仅在学业上越来越顺利,而且侯浩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经典和历史的熟悉,也让他有了越来越多的欧洲朋友。“一个热爱、尊重和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
游学成毕业生珍贵回忆
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国学院为学生安排了两次带学分的必修游学机会,这也成为国学院毕业生最珍贵的回忆。大三时,全班去山东曲阜及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等几大著名书院游学,研究生阶段又去了洛阳等地。而西域学的学生基本上年年都去西藏、敦煌这样的地方游学。游学回来,让刘玉叶思考了很多,“游学是古人培养生命精神的一种良好手段。但现代人好像没有太注意。”
经典通读打下坚实基础
国学院保送直博的刘玉叶说,国学院开设了一些传统文史哲学院没有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往往都是她最喜欢的,比如《史记》研读、《楚辞》研读等经典研读课程。往往通读是不够的,国学院还要求学生背书。中国古代文学的老师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诗词,考试的时候学生排队一个一个到办公室,老师随便翻开一页,让学生背诵。不少同学为了背诵古诗词,跑到孔子像前晨读也成了人大的一道风景。
国学学习激发研究热情
今年,国学院有8名同学考上北大、人大、南大的博士,他们将继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将在北大深造的徐畅觉得自己考博的顺利得益于国学院打下的扎实基础。而更让她感激的是国学院让她找到了今后的目标——做学术研究。她最初选择国学院是因为喜欢红楼梦、唐诗宋词。但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她发现“之前自己对唐诗宋词的那种喜欢,只是感性的觉得美好,而不是研究。进入国学院,渐渐觉得"国学"的研究性更强。”
这样高的就业率确实超过想象
问:今年国学院首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你们意料中的吗?
徐飞: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社会确实需要国学人才,意料之外是没有想到就业情况会那么好。因为本身文科学生找工作就相对较难。现在用电脑审核简历,在专业目录上根本没有国学,所以有些学生可能在初选就被筛下去。而且是国学院首届毕业生,他们没有师兄师姐的帮忙,也没有建立社会用人的美誉度,所以还是有很多困难,这样高的就业确实超过想象。
问:很多学生从事的工作并非国学专业,这是你们希望的吗?和传统文史哲专业学生相比,他们具备哪些就业优势?
徐飞:办公室文字工作、企业内部文化培训等都是与国学相关的岗位,不能说大家都去做国学研究或者国学推广才是专业对口。
创业故事
一年前,即将毕业的赵晗跑去后海和朋友们合伙开了一家云南菜馆,成为国学院学生中第一个老板。“记不得谁说过"和平年代,男人最刺激的游戏就是创业",所以我也想走创业这条路。”性格上的“不安分”让赵晗不希望被定义为“书生”,也让他离研究国学的路越来越远。“我并不甘于坐一辈子冷板凳,躲在书斋里穷经皓首地做学问。”
创业的辛苦和劳累让赵晗无暇兼顾学业,国学院对学术的严格要求又不能容忍他“混”着毕业,两难之下,赵晗在去年创业之初就选择了延期毕业。但延期的机会只有一次,赵晗表示,餐馆走上正轨,他会在下学期之初就回到学校和导师商议毕业论文的事:“无论如何,我还是不会放弃学位的。”
虽然不再从事国学研究,赵晗的国学范儿还是融入他的经商风格。在他的餐厅里,不管是摆设装饰,还是氛围气息,都蕴藏着几分国学痕迹。赵晗心目中的理想餐饮企业不仅是一个能打工挣钱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给员工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地方。“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这是我的信条,我要让在我的餐饮企业里工作的员工,不仅成为物质上的有产者,更是精神上的有产者。”
推迟原因
国学院首届毕业生中还有5人未能如期毕业。国学院解释有的同学因身体原因或独立创业需要延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有的则是因为未能完成国学专业应有的学分与论文要求。
对于这些未达标的学生,国学院宁可让他们延期毕业,以此保证国学院人才培养与输送的严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