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资料2-3提供的主要信息。要求:概括全面,表述简洁,字数不超过300字。(20分)
(以下288字)
1.浙江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通过艰苦创业,实现了经济迅速崛起,由落后农业省发展为经济强省。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和“法治浙江”,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浙江的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经济总量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化水平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城乡、区域发展平衡,人民收入差距小。
3.浙江人民生活已迈入小康门槛,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居于全国前列。
4.多年来的发展使浙江积累了深厚的能量,具备了进一步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
(二)假如你是浙江地方政府的一名公务员,请问评价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评价应有具体的内容;(2)全面、准确、扼要,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30分)
(以下488 字)
我省作为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评价我省小康社会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四方面着眼:
1.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快就是速度和规模,好就是质量和效益,又好又快发展,就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最终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目前,我省在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4位的同时,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实现了城乡、区域平衡发展和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2.社会和谐稳定。我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基层民主和“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民生幸福,社会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居于全国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可靠保障。
3.文化繁荣、科教发达。我省实施“文化大省”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后劲。
4.环境生态优良。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大力整治环境污染,取得了实质成果。努力为人民提供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与美好家园,保证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这是小康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三)请以“蓝图”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字数控制在1000——1200字。(50分)
答案1
作答思路:依据十七大报告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内容,结合资料提供的信息,按“四位一体”布局,提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
(以下1187字)
蓝图
浙江在新的起点上,怎样发展、如何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答案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解答了新世纪、新时期“如何谋发展”的课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遵循的新的发展蓝图。
浙江要进一步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先进地位,就要按照十七大蓝图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我省由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发展到经济总量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居全国省区第一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抓住机遇,不懈地发展经济,不断地探索创新,壮大经济实力,促进人民富裕。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发展经济,改革创新,释放活力,就能增强各项事业建设的实力,就能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就能使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是各个领域深层次矛盾的显现、人民群众多方面需要的增长。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思路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浙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今后,我们应遵循并完善这一思路,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均衡地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充分保障人民各方面权益的实现。
首先,推进政治民主建设,顺畅民意表达。要积极地推进基层民主,引导、培育和推广类似温岭市泽国镇民意代表制的典型经验,扩大群众对重大公共事务的参与,有效地集中民意,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各项决策真实体现群众意愿、真正维护群众利益。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发展条件基础上,创新社会保障和福利体制,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逐步提高群众收入,保障和满足人民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多方面的需求,使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的差距,为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再次,推动科学文化发展和创新,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扶持文化产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科技和创新成为今后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增强浙江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优化浙江的人才配置和人力资源,增强浙江的现实竞争力和后续发展潜力。
最后,加强综合治理,保证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幸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动力,是评价发展和建设成效的最终标准。给人民一个安宁、美好的家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既与前述经济、政治、社会、科教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也不可缺少治安、安全、环境等综合治理,这是构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浙江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按照新的蓝图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就能看到浙江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人人是面带微笑、充满朝气的,一个更有希望和活力的浙江一定能展现在世界面前!
答案2
作答思路:立足浙江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结合十七大报告有关内容和资料信息,按“四位一体”布局,提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
(以下1221字)
蓝图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浙江通过艰苦创业、探索创新,由落后农业省发展为经济强省,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达到了邓小平提出的 “小康”标准。浙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优等生”,以其创业和创新的实践,为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
形势在发展中变化,认识和实践在发展中深入和丰富。当前,浙江面临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来自省际乃至全球的竞争、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要求浙江必须解答好如何进一步发展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使一幅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浙江的蓝图在我们面前清晰起来。
过去的三十年,浙江通过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奠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厚实力基础;今后的一个时期,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然要依靠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思想,走符合省情的率先发展道路。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首要任务是坚持发展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是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民富省强的物质基础。针对当前经济领域浮现的深层次问题,要在发展方式上转变、在发展动力上创新、在利益分配格局上调整。方式转变就是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推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动力创新就是应对全球经济变局,强化科研基础,以科技和创新为动力,主导浙江经济未来发展;利益调整就是增加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所得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已经富起来的更加富裕,人民生活总体上步入小康水平,人人享有发展带来的成果。
创新强省,要求积极稳妥地探索基层政治民主的模式。温岭市泽国镇成功实行民意代表制,表明浙江的率先发展不仅是经济上敢为人先,政治上也做出了有益尝试。推广泽国模式,探索拓宽民意表达和人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将使政府和群众的距离愈加缩短,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调动人民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
创新强省,要求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深入实施“文化大省”战略,增强浙江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对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必将筑牢全省人民共建小康的思想基础,促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转化为生产力。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必然以完善的社会建设为保障。立足于新形势、新条件和人民群众的新需要,加快创新和完善适合本省情况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实际需求;同时,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整顿、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全方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能最终给浙江人民带来一个舒心畅意的美好家园。
答案3
作答思路:结合十七大报告有关内容和资料信息,按“一体五面”布局,提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
(以下1170字)
蓝图
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以小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接近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浙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定下了一幅宏伟蓝图。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可概括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上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浙江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要建设经济富强新浙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针对当前经济领域浮现的深层次问题,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动力,在持续推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致力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使全省各地、城乡协调同步发展,财力大体平衡;应对全球经济变局,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科研基础,使科技和创新真正成为主导浙江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增加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所得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已经富起来的更加富裕,人民生活总体上步入小康水平,人人享有发展带来的成果。
要建设政治文明新浙江。按照党中央统一规划和布局,积极稳妥地探索基层政治民主的模式。坚持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浙江”,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浙江的政治文明程度;推广温岭市泽国镇民意代表制等成功经验,坚持探索基层民主、扩大群众参与的新模式、新路子,有序扩大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依靠群众力量改进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进一步密切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团结全省人民积极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要建设文化繁荣新浙江。继续实施“文化大省”战略,扶持文化产业,打造浙江文化品牌,增强浙江的凝聚力、吸引力、亲和力;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浙江的人才配置和人力资源,增强浙江的现实竞争力和后续发展潜力,保证浙江在未来的竞争中永远走在全国前面。
要建设社会和谐新浙江。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实施扩大就业政策,推进廉租公有住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就业、住房、医疗等基本需求;建设“平安浙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努力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保证全省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要建设生态文明新浙江。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下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政策,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整治,保持山川秀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人民幸福与满意是执政者的最高追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事业和工作,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必将给全省人民带来更加幸福与满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