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参考答案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9-04-05 23:37

2009年国考申论 参考答案

(一)答案提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下、附加值低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产业比重较大。

    (2)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占相当比重。

    (3)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人才匮乏,缺乏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3)产业分布不均。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

    (5)粮食生产存在隐患,粮价偏低,农资价格较高,农民增收困难,种粮意愿不高,部分地区甚至发生抛荒现象。

    (6)外贸依存度较高,外资企业挤压了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答案提示

    1.该材料反映出林老板不愿迁移工厂、安于现状的心态。一方面工厂内迁会导致补给线拉得很长,这对工厂是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越南劳动力缺乏、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大,迁移工厂并不利于工厂的发展。林老板的心态反映出部分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眼光、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使得企业转型困难,并且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无法推出高端产品,不能走出低端化生存的困境。

    2.首先,给定材料中提出的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关键之策是提高粮食价格,这确实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农民收入,对促进粮食生产发挥重要作用。但提高农民种食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田补贴、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科技兴农、确保粮食安全才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给定材料中提出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提高粮食价格农民得到收益的同时,作为消费者其粮食成本会相应提高,他们的利益将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的饮食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况且这种影响通过补贴并不能完全避免。所以,粮食价格一定要定在合理的水平之上,在提高粮食价格的时候要做到统筹兼顾,要兼顾到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尤其要兼顾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三)答案提示

    1.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布局分工的重新调整,推动了资金、技术的流动和转移。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这使得我国东部沿海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一方面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率越来越低、水电资源紧张、污染严重,另一方面使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必要的。

    但是,内地省区提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并不是明智的,我们应该有条件地转移,欢迎那些节约型、环保型、技术创新性企业转移,并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杜绝盲目转移,坚决防止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带来污染转移。同时还要做好规划工作,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互利共赢;抓好培训,促进高层次劳动力转移就业。

  2.

  (1)没有针对性,表述不合理。修改如下:确保粮食产量不仅要加大农业投资,还要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的基本生产能力。并且不能一味地扩大粮食产量,那会出现伤农状态。

    (2)空发议论,不具可行性,科学分配有限的粮食不可能实现。修改如下:要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情况,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并要在具体的细节上把握,以解决粮食问题。

    (3)表述不严谨,不具可行性;该调查仅限单位食堂,不具科学性,并且要提出具体节约粮食的策略。修改如下:要切实做到节约粮食,一是树立节约意识,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二是发掘节约潜力.适量定餐,避免剩餐。三是强化节约行为,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带回家。

    (4)不具可行性,违背基本常识,材料中明确提出发达国家把农产品作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因此,此对策既不可行也不安全。修改如下:发展中国家应该立足于本国,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

(四)答案提示 <一>

立足自身提升能力迎接挑战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们在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一个自信成熟的中国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但我国发展也面临很多的挑战。我国经济内外需求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投入的各类国内和进口的能源、资源过大,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取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造成欧美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下降,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增大,面临转型和升级。此外,农民增收困难,种粮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撂荒现象。

    国内经济面临的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社会发展滞后的制约。对此,我们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要先练好“内功”,加强自主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及时进行产品结构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

    我们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增强企业主体创新能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大力营造创业创新环境,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更加注重投资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我们要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增强辐射,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我们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规模农业,稳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狠抓政策聚焦和资源整合,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农民有效增收。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在挑战中寻求机遇。我们要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发展,以宽广的视野寻求发展,以务实的举措推动发展。立足自身,提升能力,铸就辉煌。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要从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尤其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要通过修订法律使科技进步法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引进和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自主创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3)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

    (4)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创新活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四)答案提示 <二>

如何深挖洞广积粮?

  北京29届奥运会的主题歌曲“油和米”(“YOU AND ME”)惊人巧合地指出了全球两大难题: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古人云:“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毛泽东这一简单的告诫,时刻警醒着世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全球粮食危机中,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更应该未雨绸缪,因为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和民生问题,也是发展和安全问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球饥饿人口超过8.6亿。中国能不能确保国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战略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正如粮食安全问题不是一顿饭的问题一样。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大量不合理的做法,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谷贱伤农”,而随着近几年农业生产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给农民的种植带来了更到的种植压力。再加上整个国际粮食问题引发的外来衍生力量,也必然加剧中国应该粮食问题的难度。而环境保护压力也促使中国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当我们粮食有大量富余的时候,大量出口粮食也成为一种短期选择;而有些地方更是大力提倡“粮食转化”,盲目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业,甚至用粮食来加工各种燃料,生物能源需求走高引发的“车子”与“肚子”争粮食;还有的地方实施错误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政策,鼓励少种粮,多种经济作物。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中国而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就是解决全球1/5的人口吃饭问题与生存问题,这不仅具有生存意义,更具有战略意义: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在应对粮食完全问题上,以下一些对策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中国和中国农业必须优先选择的对策:

  第一,基于科学发展和可持需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第二,把“自给自足”与“贸易自由化”相结合,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既要充分发挥中国的土地生产能力,提升中国种植能力,尽量通过国内粮食生产来满足本国需要。

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也需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根据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和国内自产价格的高低来随时调整粮食自给率,适当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或者出口多余粮食以获得经济收入;

  第三,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结合农业产业化和集体农庄来提高粮食产业的效益重视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库存;

  第四,调整农业保护政策,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以密切注意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第五,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第六,确保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要吸取“毒奶粉”、“毒米”、“毒油”的教训,要强化粮食、饲料质量的检测监管,要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对粮油品质的质量监管,确保粮油质量安全。

“粮食打进仓,莫忘灾与荒”,立于天地间,我们就必须有天地“粮”心,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中国人民必须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走得自信而豪迈。



加大力度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警示我们,养活我国13亿人口只能靠我们自己;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粮”;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和部署,认真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的首要任务和农业部门的首要职责,围绕制约粮食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从政策、科技、投入、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市场、调控、行政等多种方式推动粮食生产,构建支持促进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第一,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构建耕地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要加快推进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巩固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核心产区,开发一批后备产区,建设农垦等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加大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加快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等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努力促进粮食平衡增产、高产稳产,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

  第二,提升物质装备能力,构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低产田向中产田、中产田向高产田转变。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第三,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促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地位。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的协作,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第四,提升抗御风险能力,构建抵御自然风险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努力将重大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积极推进大宗农作物政策性保险试点,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第五,提升政策支持能力,构建激励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继续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重点向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倾斜。不断强化农业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对粮油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大量引入,科技成果不断应用,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内在基础不断增强。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级农业部门和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基本供给。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