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山西繁峙矿难11名记者受贿内幕
(1)一石激起千重浪
2003年9月15日,新华社在报道繁峙矿难的进展时出人意料地宣布,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金元宝,存在严重的经济违法行为。消息公布后,社会上一片哗然:到底是哪个记者收受贿赂?收受了多少贿赂?
(2)新华社公布受贿记者名单
面对质疑声浪,9月26日,新华社再次详细公布了11名涉案新闻记者名单。分别是:新华社驻山西分社的部宝红、安小虎、王东平、谭旭尺山西经济日报》的苏勇,《山西法制报》的刘玉柱、白建芳、阎珍寿,《山西生活晨报》的魏停、樊武杰、郭龙。11名涉案记者受贿金额合计7.46万元人民币。 9月28日,记者奔赴山西,调查这场新闻权力与地方政治权力、金钱的交易内幕。
(3)《中国青年报》《华商报》最早披露矿难黑幕
"6.22"繁峙矿难发生后,非法矿主不是设法救人,而是与个别地方党政官员串通一气,隐瞒事故真相。 据报道,事发当晚,涉案非法矿主殷三、杨海龙、杨治兴、王建勇等商定统一了"2人死亡、4人受伤"的事故口径,殷三、杨学兵指使其他矿井的10名民工冒充逃生工人,向繁峙去调查人员作伪证。当天晚上11时,矿主将遇难矿工尸体陆续转移、掩埋。其后几天,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和职能部门置事实于不顾,按照矿主谎报出具了"2死4伤"的事故伤亡材料。
6月27日,《中国青年报》和《华商报》接到举报,先后赶到矿难现场。28日、29日,两家媒体先后披露了非法矿主转移、掩埋、焚烧死难矿工尸体和地方官员隐瞒真相的内幕。
(4)金元宝击倒新华社记者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其实早在6月24日,新华社山西分社的鄯宝红、安小虎、王东平、 潭旭4名记者,已在接到繁峙死难矿工家属举报后赶到繁峙。但他们并未去矿难现场,而是先找到了繁峙县委、县政府,并受到了地方政府的盛情款待。县委书记王建华还专门把忻州市委宣传部胡某请到繁峙商量对策。胡某出主意说:"这事需要打点打点。"于是,县长王彦平从县财政上提出部分钱来安排。酒足饭饱、吹捧承诺过后,胡某带吉普车将鄯宝红、安小虎、王东平、谭旭4名记者送往太原。
事后新华社披露说:"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鄯宝红、安小虎分别收受现金2万元、金元宝1个(价值约2400元)。记者王东平、谭旭各收受金元宝1个(价值约2400元)。"
据悉,真相大白后,鄯宝红曾向忻州、繁峙方面打探"如何办",对方称:“只要我们不说,你们不说,事情不会暴露。"鄯遂放心;但安小虎则没那么大胆,他还是于2002年7月10日,向太原市廉政账户上缴了花剩的2080元。
据当时参与报道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介绍,看到中青报报道后,新华社总社有关负责人曾问山西分社记者:"如此矿难,为何新华社只字未发?”鄯宝红等人不得不重返繁
峙,当遇到中青报的记者时,鄯宝红说:"你们的报道给我们的压力很大呀。"
2002年7月3日,新华社推出《死不螟目的控诉 山西繁峙6.22矿难追踪》的重头报道。署名记者是"刘诗平、鄯宝红、安小虎"。
(5)受贿记者是山西“名记"
当时参与报道的记者回忆,2002年6月29日上午,在繁峙县委、县政府采访时,他和几位同事曾遇见鄯宝红等几名新华社山西分社的记者。因6月28日那天报道说,该次矿难中有40多名矿工遇难身亡,鄯对几名记者用难以置信的口吻说:"那不可能吧!"记者说:"你
们怎么就相信繁峙官员的一面之词?”鄯宝红、安小虎也没再多说。随后,记者赶赴义兴寨金矿爆炸现场,而鄯等人则进到办公室内,与县委书记王建华、县长王彦平私聊去了。"当时不知道他们已经受了繁峙地方的贿赂,现在想来,鄯宝红那是话中有话了。"薛振宇说。 据薛介绍,2002年底,北京新闻界的一次座谈会上,某报因报道繁峙矿难的真相,不被利诱,新闻报道突出,总编助理受邀参加,但带回给他最震惊的消息就是"繁峙矿难中,新华社有几名记者受贿"。在2003年山西的一次煤矿矿难事故中,有地方官员再次确认说:"繁峙矿难中,新华社记者收人财物",人们依然不相信是真的。
2003年9月26日,新华社对外公布:根据调查结果,决定给予鄯宝红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安小虎开除留用察看处分,分别给予王东平、谭旭党内严重警告处分。4名受贿记者中,鄯宝红、安小虎是近年来山西新闻圈内比较活跃的"名记",年龄都在30~40岁;
王东平、谭旭年龄都是20出头,但不为当地新闻圈熟知。
(6)《尺山西法制报》3记者受贿2.2万元
据《山西法制报》有关负责人介绍,2002年6月2日山西繁峙县义兴赛金矿爆炸事故发生后,《山西经济日报》聘用记者苏勇,召集《山西法制报》驻忻州记者站站长刘玉柱(聘用)、自建芳(聘用)、阎珍寿(特约)3名记者前往采访。刘、白、阎三人结束采访离开繁峙后,在山西代县被苏勇随后追到。苏勇称:"繁峙方面托关系,表示一定送些钱来,务必请求不要公开报道该案。"苏同时将2.2万元现金,按刘8000元、白7000元、阎7000元的标准给3人留下。
但3人事后向报社反映,当时他们根本不接受这些钱,坚决要求苏勇将这些钱退回。而在不久后,他们也确实将2.2万元交还给苏勇,但苏勇一直没把这些钱退还。后苏勇见"6.22"矿难事件越闹越大,欲找当时送钱给记者的官员或办事人员,但对方已经躲避起来,谁也不敢回接这笔钱。无奈之下,2002年7月12日,刘玉柱等三人将2.2万元以通过有关方退还给苏勇的方式,上缴山西省忻州市纪检委。而苏勇的8000元是否上缴,则无从可知。
据《山西法制报》有关负责人介绍,刘、白、阎都不是报社正式在编人员。该报在接到3人受到举报消息后,高度重视,并根据调查结果,决定给刘玉柱撤销记者站站长职务,建议原单位党组织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刘的党组织关系一直在原单位);给自建芳解聘留用察看处分;给阎珍寿取消特约记者资格,收回特约记者证的处分。但因报社人手不够,三人现都还在忻州记者站留用。
苏勇在《山西经济日报》的身份比较复杂。据该报广告部有关人士介绍,苏为报社聘用的广告人员,受贿案发生前已经离社,其受贿的金钱事后是否退还,报社并不知情。
(7)1万不够分,再要5千元
据知情人士介绍,刘、白、阎、苏4名记者,在应聘的报社内是广告、发行、采编"一肩挑"。《山西法制报》的几名记者还兼职诉讼代理,有无律师资格则无从查考。他们常以"记者"广告"广告员"发行员"等多种身份出人各种体面的场合。除此4人外,在繁峙矿难中,《山西生活晨报》的3名记者魏停、樊武杰、郭龙也收受了非法金矿矿主和地方官员共1.5万元的"闭口费",每人分得5000元。
山西一资深记者告诉记者,据可靠消息,当时繁峙有关负责人和非法矿主只给3名男记者10000元"摆平费",但3名记者发现每人分3000元后剩下的1000元分不开,就又打电话给非法矿主,要求能否再给12000元或15000元,3人好平分,最后繁峙方面又补拿5000元,3人每人平均分5000元了结。
9月29日下午,记者赶到位于太原市康乐街15号的《山西生活晨报》,但报社放假,报纸休刊。记者偶遇该报社职工,他告诉记者,前几天还在报社见到上述3名记者,至于受金钱是否上缴、涉金记者是否受到处分则不得而知。
(8)受贿记者不止11名?
2003年9月30日,记者奔赴繁峙"6.22"矿难现场一一山西繁峙砂河镇义兴寨。繁峙矿难中的涉案工头舒仕斌的一个弟弟告诉记者,如要了解当时记者受贿内幕,就必须找到义兴寨金矿背后最大的后台老板杨治兴,但此人至今一直在逃。记者赶到杨治兴家 砂河镇代堡村,尽管记者就在其家门口,但其家人坚决地告诉记者,不知道谁是杨治兴。采访无功而返。
在繁峙砂河镇东关旅社,记者见到旅社的东家殷三的儿子。据他透露,在繁峙矿难中, 到底有多少记者受贿,只有杨治兴一人知道。但绝对不止11名记者,也绝不止7万多元人民币。有的外地记者,在太原、繁峙一下火车就被"打点"回去了。
2003年9月29日,记者在lU西省纪检监察部门采访时获悉,因涉金案的11名记者收受贿金都超过5000元人民币,已经违法。该案已经转交山西省检察机关,11名记者可能受到法律制裁。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l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以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参考答案及例文
1.[答案提示]在陕西近期举行的师范类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著名学府陕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纷纷签约东部"但在师范毕业生抢手的另一面,陕西师资队伍却潜伏着断档的危机。文章揭示了有关原因,引人深思,
2.[答案提示]作为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等师范学府陕西师范大学,其毕业生大都被外省市挖走,作为教育大省的陕西,"如何挽留西部的教育人才"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用人单位、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一同来努力,让陕西的"孔雀"留在陕西。如地方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的意识、做法上更加积极主动,力所能及地为人才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校方面平时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鼓励非师范类大学生从事教育工作;挽留西部教育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出更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用人政策,从根本上予以保证。
(2)挽留西部人才,应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国家在待遇上给予落后地区更多优惠和特殊扶持,才能保证两部人才不外流:
(3)借鉴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形式,鼓励青年教师到西部偏远地区工作3-5年,国家予以表彰、奖励并保证其冉就业,"不求常在,但求所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参考例文]
“孔雀“缘何”东南飞“
在陕西近期举行的师范类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著名学府陕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纷纷签约东部。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省份的用人单位"满载而归",自然高兴,可愁煞那些急需补充师资的陕西偏远地区的用人单位了。据悉,陕西省各地都缺乏中学教师,不光是偏远的地县缺,西安市也缺。如果不尽早解决师资问题,陕西将面临中学教师断档的危险。其实,不单是陕西省,也不光是师范类院校,内地的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如河南、安徽等地各种专业的毕业生都普遍看好东南沿海。有的是一毕业就即刻奔向那里,一展宏图,也有的先留在内地积累一些工作经验,跃跃欲试,伺机到东南沿海一显身手。
试问,"孔雀"缘何"东南飞"?归纳一下,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市场经济下,利益驱导,在当代青年中,世俗化的价值目标正在取代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抽象的、宏伟的理想和信仰渐渐失去了与青年的亲和力,而现实的、功利的、物质性的目标越来越被青年所看重。为国无私奉献大多时候已不能成为一种原动力,而追求金钱、社会地位、家庭幸福以及自我的充分彰显为绝大多数的青年所追求。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客观条件也确实很难吸引年轻人。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工资较低,有的地方甚至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生活条件很恶劣,环境差;缺少科研的仪器、设备,国家分配的研究课题又少,工作上出成绩的难度可想而知,另外,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也影响了年轻人西部创业的热情。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部地区用人单位引才。观念新、机制活,有着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给年轻人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东部交通、信息便利,机遇也比较多,不得不承认那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难以抗拒的。比较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的影响应该是更大一些的。
西部如何留住人才?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不发达,人才外流,经济愈加不发达,人才愈加外流……如此循环往复,振兴西部经济势必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用人单位、学校、各主管部门首先应一同来努力,让更多的人才留在西部。如地方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的意识、做法上更积极主动,力所能及地为人才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校方面平时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鼓励他们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挽留西部人才,各主管部门应制定出更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用人政策,从根本上予以保证。其次,挽留西部人才,应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国家在待遇上给予落后地区更多优惠和特殊扶持,才能保证西部人才不外流"最后,可以借鉴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形式,鼓励年轻人到西部偏远地区工作三到五年,国家予以表彰、奖励并保证其再就业。"不求常在,但求所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只要我们在恶性循环的锁链上敲开人才外流这一环,恶性循环的锁链就会瓦解。另一方面,留住人才,经济就能发展,经济发展了,就更能吸引住人才。如此循环往复,相信西部总有一天会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