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冲刺试卷[一](含答案范文)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6-10-16 16:41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 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2005年1月以来,湖南省张家界市区大庸桥公园及周边发现红火蚁踪迹,农业部和湖南盛张家界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措施,封闭疫区,切断传播 途径。  

    张家界市有关方面已经对1500多处蚁巢连续多次进行药剂灌巢处理,同时每星期对公园及周边进行一次地毯式搜查,随时发现蚁迹随即药剂处理。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封 闭治理,目前红火蚁发生危害势头已基本受到控制,疫情发生地大部分蚁巢已被铲除,大庸桥公园已重新向市民开放。  
    
    2005年3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接到群众报告,称南宁市石埠镇某处发现 有蚂蚁咬伤人。4月下旬陆川县也发现了零星红火蚁活动。广西有关方面在接到群众报告后,迅速出动封锁疫情发生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灭杀。  

    5月中旬,在广西采取措施诱杀红火蚁期间,记者曾进入石埠镇疫情发生区采访。不少 群众向记者反映:“这些蚂蚁咬人很厉害”“有人被咬伤去了医院”,记者在一处培育园看到:在一块绿化草地上,间或有隆起的蚁丘,但是在沿路已经投放过灭蚁毒饵的地方,大部 分蚁丘已经看不到红火蚁活动的迹象。 

    经过有关部门的紧急封锁和灭杀,发生在南宁市石埠镇和陆川县的红火蚁疫情已经得 到了较好的控制,植保部门投放的灭蚁毒饵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连续投放过两次以上药品的2700多个蚁丘附近,多数已经成为空巢,对发生地附近的监测和灭杀工作也在严密 实施中。植保部门为防止疫情传出,已经对发生地输出的园林苗木进行跟踪,目前还没有发现新的疫情。  

    广西植保系统最近专门就红火蚁防治技术进行了培训。在植保部门播放的资料画面上, 红火蚁被放大展现在人们面前。跟很多蚂蚁一样,红火蚁的前端长着一对尖锐的颚,不同的是身体中间有两个节点,尾部的毒刺十分厉害。红火蚁蜇人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它会紧紧 咬住皮肤,然后用尾部的毒刺转着连续刺一圈。一些皮肤过敏的人被刺过的地方不久就会生出水泡并化脓,类似于皮疹,如果挠破就可能被感染。少数体质过敏者可能会产生全身瘙痒 、脸部燥红肿胀、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发热现象等特殊生理反应。 

    不过专家们关心得更多的是红火蚁这种昆虫对农作物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因为它们太 强势了,不仅农作物会遭殃,而且其他动物都不大可能在同样的地盘上生存。 

    红火蚁原分布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家,1930年入侵北美,目前已传入美国 南部13个州,本世纪初传入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省的部分地区。去年底以来,先后在我国的台湾、香港、广东被发现。红火蚁的繁殖能力强大,成虫“婚飞”过程中完成交配,一个蚁后一天就可以产1500~5000粒卵。而且红火蚁的巢穴能够深入地 下五六米以上,要彻底杀灭十分不易,需要长期的过程。 92773

    红火蚁现在已经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有害昆虫。迄今为止,红火蚁已经在美国定殖70多年,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已基本掌握,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得到了控制。澳大利亚仅用3年时间 ,就使红火蚁的防治效果达到98%。新西兰现已将红火蚁根除。  

    目前,我国的有关专家和农业部门已经基本掌握了红火蚁防控技术,只要措施得力,就 可以控制和扑灭红火蚁。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曾玲教授介绍,反复用开水烫,用药液灌蚁巢,能够杀死蚁巢上层的红火蚁,而把混合有特殊药物的毒饵放在蚁巢附近,让它们 拖进巢穴深处共享,能够达到彻底杀灭的目的。  

    去的研究表明,红火蚁主要通过受蚁巢污染的草皮、苗木、盆景、垃圾等带有土壤物 品人为运输传播的。我国一些地方出现零星的红火蚁疫情,初步调查表明也是如此。不少专家指出,虽然各地防治控效果显著,疫情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且没有发生严重的人员伤害, 但疫情的出现表明当前我国植物检疫防疫工作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 

    湖南省一位林业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植物移栽方面,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层管理 ,野生天然珍稀物种,法律是禁止移栽的,除非用于科研,或重大工程方面。凡是人工繁殖的物种,法律是允许移栽的,但必须经由有关部门审批同意,移栽前必须由农业或林业部门 进行检验检疫,移栽地要依据原产地的检验检疫证明才能允许移栽。但在实际执行中,我国对很多地方对有害生物入侵的检验检疫还没有到位。 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如今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而不少省份农业部门专职检疫员处于 短缺状态,一个有10多个乡镇的县一般只有三四人,并且这些人主要是负责病虫害预报、防治等工作,容易形成一些植物检疫盲点。加上经费比较短缺,上个世纪80年代初购置的 设备一些地方至今仍在使用,一些地方工作条件就是“一顶草帽、一双拖鞋、一根棍子”, 植保机构对植物疫情的检验水平还比较低。红火蚁疫情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地方正在酝酿设立植物检疫防疫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植物检疫防疫工作网络。据 悉,今年广西已经拨出一笔专款用于改善地方植保机构的工作条件。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5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冲刺试卷(九)参考答案 
    1. 观点提炼 
    近期湖南张家界、广西南宁石埠镇和陆川县的部分地方先后发现了红火蚁踪迹。红火蚁的危害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红火蚁在我国是一种可以防治的虫害,但我国在这方面的 防治的人财物的投入,仍然是个问题。说明我国植物检疫部门专业人员短缺,设备落后,应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植物防疫网络。 
    2.对策分析 
    (1)整理已有材料编撰成册。 
    (2)建立有害入侵物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3)加强国际合作。 
    (4)加强案例调查和研究。 
    (5)建立法律制度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6)加强我国植物防疫检疫人员的培养。 
    3.参考文章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影响着生物多样性。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 多样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的保证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物、纤维、皮毛、木材等生活必需品,而且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和适宜的环境温度,及具有一些特殊的潜在价值巨大的基因资源。一旦生物多样 性遭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就会短缺,适于居住的环境将遭到破坏,经过上亿年的进化而保存下来的基因资源及它们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将永久消失,这对自然界和人类来 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也是人类所不希望的。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物种的灭绝速度正在加快,据科学家估计:在人 类活动的干预下,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状态下的1000倍!在1996年出版的《1996世 界保护联盟受威胁动物红色名录》和1998年由世界保护联盟出版的《1997年世界保护联盟受 威胁植物红色名录》中,揭示了11%的鸟类、25%的哺乳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380种植物已经在野外条件下灭绝,371种植物处于灭绝状态,另有6522个植物处于濒临灭绝的 状态。据科学家分析,现在每年有1~2万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1/4的物种可能在近20~30 年间消失。它们的灭绝,在很大程度上与外来物种入侵有关,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 本地植物的生存范围日益缩小,动物的栖息场所受到破坏,土著生物被迫迁移或在竞争中死去。比如,食用价值较高的尼罗河河鲈引入非洲的维多利亚湖进行养殖,结果导致该湖的70 %的鱼类消失,成了上个世纪物种保护的一个严重事件。入侵关岛的褐树蛇导致该岛的10种森林鸟类、6种蜥蜴和2种蝙蝠绝种。又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草水族箱开始进入 普通家庭,但无意中从水族箱中逃逸出来的水盾草现在已经遍布浙江、江苏等省的江河湖泊,水盾草的生命力极强,每一个节位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株,而且生长极 其迅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布满整个水域,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由于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而日渐消失,严重地破坏了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有, 原产北美洲的松材线虫,它寄生在松树体内吸取养料,能引起松树迅速死亡,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的松材线虫病因此被称作“松树的癌症",目前已经蔓延到江苏、安徽、广东、浙江等省,大约已有2000多万株松树死亡,直接或间接以松树为生的生物因此不断锐 减。 
    生活在南疆博斯腾湖的新疆大头鱼永远在地球上消失了,这归因于河鲈引进。一个物种 的灭绝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如果很多物种灭绝了,人类还能够继续生存吗?也许下一个灭绝的物种可能是人类。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