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冲刺仿真试题(三)含答案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6-11-30 11:59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冲刺仿真试题(三)含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给定材料 

    1.等级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差别有多大,以致家长非让子女上重点学校不可?某重点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等级学校“锦上添花”的事情很多。学校的专项经费的投资体系是这样的:今年用了多少维修经费,明年可以按百分比来递增的。如果今年的经费没有花完,明年就减少拨款了。因此一些重点学校到年底花钱就成了任务,花不完就有麻烦。但是一所学校今年维修过,明年还有必要维修吗? 

    南武中学2002年被评上省一级学校,校长丰耀明表示,当初申报省一级学校所需要的专用室、操场建设等,政府共投入了500万元。但等级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人头费”(即教师工资)是一样的,经费上的差别主要在高中的择校费上,省一级学校择校费4万元/人,市一级学校2.3万元/人,这些钱都用回学校建设上。此外专项经费也会对省一级学校有所倾斜。 

    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能够申报等级学校的,学校设施、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条件都是比较好的,通过申报等级学校让市、区政府增加拨款,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其后每次复评的过程中政府也会相应增加经费投入。而且在专项经费划拨方面,等级学校也比普通学校有更多优势。因此,等级学校不断“锦上添花”,而大部分连申报资格都没有的一般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和缺少优秀师资,和等级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该位教育界人士认为,等级学校的评定人为地拉开了学校之间的差距,挫伤了大部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普通学校优秀教师留不住南武中学校长丰耀明还表示,等级学校和普通学校在师资上也有差距。每年师范类毕业生最优秀的人才都被重点学校先挑走,例如学校确定10个新教师人选,能有5个真正留下就不错了,其他都到“更重点”的学校去了。 

    海珠区某普通中学几年前盖了一栋新校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该校前任校长则抱怨,教育部门把教育经费和优质资源都向等级学校倾斜,让普通学校老师越干越没有信心。“哪个老师不想教好学生,差生都集中到普通学校,我们的老师怎么做都出不了成绩,哪个老师能安心在普通学校工作。”该位校长表示,成绩好的学生和家里有钱的学生都到了等级学校,让普通学校的老师、学生心里有了等级之分,对教育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政策也是有违教育公平的。 

    2.从1993年国家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便逐渐形成为一种气候,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虽然曾三令五申不允许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不允许收取择校费,但事实上,择校和收取择校费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如果说最初学校招收择校生、收择校费还有些遮遮掩掩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学校已丝毫没有掩饰的成分,那些老牌“名校”都提早搞起招生攻势。如果前几年在一些大中城市,学校要收你3万元择校费,你会咂咂嘴觉得收费太高的话,那么今天你要交3万元让孩子进了你选择的“理想学校”的话,恐怕你是受到了关照,因为3万元已成了择校费的下限,而上限呢,6万、8万、10万……择校费一路飚升。 

    择校问题的形成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各地区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投入不足,都曾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和发展了一部分学校,使这些学校成为“重点校”。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办“重点校”之类的冲动加剧了学校的等级分化,加上教育主管部门某些政策不当的引导,使得“重点校”越办越强,“普通校”越办越弱,两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差距明显扩大。加之以前择优选拔、层层淘汰的考试制度,这些学校的生源又高出其他学校一截,由此形成校际之间发展的很不平衡。国家法规明令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禁止择校;教育部门又制订了严密的评估体系,把公办学校划出层次分明的等级:薄弱学校、普通学校、县级学校、市级学校、省级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如此自相矛盾,怎能叫老百姓不择校?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以后,对子女接受优良的教育就有了强烈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社会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教育发展的的不均衡而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这是一对很大的矛盾。于是,家长和学校“两厢情愿”的择校问题就出现了,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愿意出“择校费”“购买”更好的教育,重点学校为了盈利不择手段地收取“择校费”。 

    3.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2006年4月19日说,北京市将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缓解城区比较大面积的基础教育择校问题。 

    在19日北京市教委召开的首都高校支持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启动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市教委签署协议,向城八区的32所教育欠发达的学校派出32名专家,以帮助初中学校尽快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朱善璐在启动大会上说,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存在不均衡发展、资源配置不公正的问题,这是基础教育的一大顽症,不加快解决不行。北京市计划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朱善璐说,义务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密不可分,要想解决义务教育的公平,必须首先提高教育质量。北京市今后义务教育的工作重点应当聚焦软硬件设施比较薄弱的学校。只要存在老百姓不满意的学校,政府部门就应当在资金投入上侧倾于这些学校,把它们作为“重点校”来改造,力争使这些学校“一年有变化,二年挺明显,三年让老百姓基本满意”。 

    据了解,北京市已于2005年6月启动了北京市历史上的第五轮初中建设工程,目的就是整体提升初中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使初中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缩小差距,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 

    4.天津市对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基本态度是允许改革,鼓励竞争,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规范。三年多来全市普教系统共批准各类民办学校近200所,同时出台有关管理方面的政策文件10余年,涉及民办中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财务收支审计、办学行为规范、基本办学标准、学校财务管理、招生管理等诸多方面。特别是1997年年初《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和《社会力量办学基本标准》下发以后,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开始出现新的局面。各类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学校暑假前实现校园校舍、事业法人、财务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四独立”要求的已经达到60%以上,提前实现预定目标。河北区、红桥区把这一工作与治理薄弱学校及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创造了新鲜经验。目前天津市正在继续加快“四独立”步伐,努力使“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学校实现规范化办学。同时对其他各类民办学校,继续就管理体制、经费支出、办学条件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对未达标学校一方面限期整改,另一方面促进联合办学。目前各类民办学校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校舍、增加设备、努力实现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同时,一年两次的审计工作,使民办学校财务管理膛步走上法制轨道。 

    近年来,天津市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民办中小学校发展很快,在教育事业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有小学在校生87.98万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生1.9万人;初中在校生41.61万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生5.37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12.4万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生近万人。在择校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占5.61%;在择校最为激烈的初中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我在校生占12.9%。由此可见,天津的民办中小学确实能够发挥疏解择校压力的作用。

    5.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进步。进入新世纪,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呈现出新气象,做出了新贡献。 

    普及义务教育成就巨大,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0年我们向全世界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伟大目标,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增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决策。2005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 

    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继续教育日益成熟和完善。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64万,今年将再扩招100万人,到秋季,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000万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蓬勃发展。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7000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6.在西方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试入学是个惯例,并且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比如法国,小学升初中也是免试就近入学,并且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政策,基本规则是按学生居住地入学。譬如巴黎城区有800万人口,分了20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里设置上百所中学。每年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都要根据人口状况制定学校分区图,具体到每条街道的每个门牌号。就是说,每所公立学校都有相对应的生源,学生会进入哪所中学也是确定的。学生家长在政府部门为子女报名入学时,必须提供以下五种证明中的两项。这五种证明分别是:收入申报表、煤气与电费收据、住房安全保险单、社会津贴收据、房主证明或租房契约。 

    如果法国的小学生想择校的话,一般来说,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可以。第一种情况是学习其他语种。比如说孩子想学习西班牙语,但是在其所在区域的学校里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是允许孩子跨区选择开设这一课程的学校的。还有一种情况是选择到父母工作所在的学校读书,也是允许的,但都必需有适当的理由和相应的证明材料,在得到批准后才可以择校。一般来说,国外严格限制择校是建立在公共基础教育比较均衡的基础上,各个学校基本上是在同一标准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家长也没有什么异议。 

    但是,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国外的教育资源均衡总是相对的。富裕地区的学校,通常也是优质学校集中的地区。从这个意义上看,“就近入学”的规定也是合法地肯定了教育不平等。为了减少教育不平等现象,一些西方国家制定了“积极区分”的政策,像美国的“第一权利”计划,英国的“教育优先区域”计划,法国的“教育优先区”政策。 

    什么叫“教育优先区”呢?法国将学生成绩差距明显的学校集中的地方,划为“教育优先区”,并在这些区域内以“给与最匮乏者更多,特别是更好”的思想为宗旨,增加教育经费拨款幅度,给区域内工作的教师额外补贴,采取小班教学等方法改进教学质量,以求缩小教育不平等。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